贺琳,瑞泉中学一名普通教师。她说:“扶贫是人生一次宝贵的经历,也是展示人生价值的平台,我一定会尽自己的努力扎实开展帮扶工作。” 她忠于职守,勤奋工作,在桥南镇杨魏村的脱贫攻坚工作中做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深受群众、领导和同事们的好评。
正式进入扶贫户家前,贺琳利用村部的资料细致了解了张小阳一家的情况,张小阳一家共五人,母亲文盲,有疾病在身,两个女儿上学,为了支撑两个孩子的学费,张小阳常年在外打工。贺琳老师脑海里不由自主的勾勒出他们一家人辛苦的生活状况,想象家中仅剩妻子张巧琴一人支撑着整个家庭,她需要一边干农活,一边照顾家中老小,生活的压力一定让这家人笼罩在愁云的阴影里。
初次登门,走访并不顺利,张小阳不在家,家中只有在家务农的妻子张巧琴还有年迈的母亲。张巧琴和年迈母亲对她的热情并不在意,有点平淡,但贺琳并不因此而畏退,而是继续设身处地用真心去对接。她尝试通过拉家常与他们沟通交流,慢慢的贺琳老师走近了他们一家,并了解到,张小阳的大女儿在西安上大学,小女儿在镇上上小学,还有一个智力有障碍的大哥,年迈又残疾的母亲需要赡养,生活的压力实在太大。从那时起,贺琳每次去都给他们带一些食物或是生活用品。暑假期间,贺琳时常帮他们打扫卫生,帮张巧琴洗菜做饭,帮着残疾的母亲做力所能及的事,利用自己的知识给小女儿辅导功课。渐渐地,张小阳一家看到这个女孩不是来走过场,亮亮相的,而是真心实意地结对帮扶,逐渐开始接纳了这个热情的女孩。
收包谷的时节到了,贺琳又来到了贫困户家中,刚一走进去就看见了院子地上放满了包谷,张巧琴和她大哥、母亲都在零乱玉米堆里坐着,贺琳二话没说脱掉自己的外衣,坐在他们一家中开始剥玉米,个大的将皮绑在一起挂在门沿上,小的将皮褪去,还有的装进麻袋提到房顶晒干。就这样,忙了一早上。虽然手剥红肿了,但他们的感情又近了一步。贺琳说:“和他们在一起干活,我很幸福,我把他们当成我的家人来看待,巧琴就是我的大姐姐,刘玉琴老人就是我的阿姨,两个上学的妹妹就是我的亲妹妹。能为改善他们的生活而努力,我感到很快乐、很充实。”张小阳一家人打心眼里喜欢这个善良的女孩。
贺琳根据实际情况为他们一家制定了帮扶计划和措施,向他们详细介绍了贫困生教育资助、产业扶贫等相关政策。在贺琳老师的鼓励下,张小阳家新栽花椒1.5亩、白皮松1亩。大女儿在贺琳老师的鼓励下,利用大学课余生活开始打工,减轻了家里经济压力。对于扶贫政策他们特别感恩,嘴里也不停的说“现在国家好,政策好,真好啊” 。
后来贺琳老师因膝盖积水,走路困难。虽不能每次按时上塬,但她通过电话和张巧琴保持联系,随时沟通。到了周末,贺琳在医院治疗完腿,就会让她的爱人开车送她上塬,看到家中老小安好她就放心了。十一月初,贺琳突然接到了张巧琴的电话,说张小阳骑摩托车撞了,左肩膀受了重伤。接到电话,贺琳第一时间为他们联系医院和医生,及时了解相关的医疗报销流程,向他们讲解了医疗补助政策。随后,自己驱车去了卫计局询问了临渭区医疗基金救助办法,设法为他们进一步解决困难。第二天正值扶贫日,贺琳买了牛肉、补品送了去。她隔三差五地就会到家里看望张小阳,希望张小阳快快好起来。张巧琴也心疼贺琳老师,见她也总说,“琳琳,你腿不好,就别来了,把自己身体要当事啊。”她听后,内心更充满了力量。张巧琴的善良、朴实感染着瑞泉中学杨魏村扶贫第三小组的全体成员。因为去村部要路过他们家,她看到大家总是热情的招呼大家进去喝水、歇脚。有一次,看大家忙到中午没有吃饭,她为大家做了一顿包谷面搅团,那味道,贺琳老师永远不会忘,扶贫第三小组永远不会忘。
贺琳对于张小阳一家的召唤,几乎都是随叫随到,她还注重倾听张巧琴的意见想法,主动帮助他们办理各种事务。张小阳一家每次跟别人提起贺琳,都会竖起大拇指夸赞:“这个女娃是个好同志。”
贫困户是耕作在土地上的伟大的劳动者,他们勇敢无畏地生活着,他们勤劳、坚强、乐观。贺琳老师把他们看成自己的亲人,不让他们因为贫困而孤独、因为无助而彷徨,无私帮助不求回报。扶贫不是任务,是人生的财富,因为贺琳已与他们结下了一段深厚的情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