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阴县平梁初级中学副校长 陈 涛
汉阴县平梁初级中学作为一所典型乡镇学校,深刻认识到安全是学校发展的生命线和底线。面对校园周边环境复杂、交通安全隐患突出、留守儿童占比高达35%等现实挑战,学校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原则,创新构建"家校社"协同治理机制,实施"1·3·5"安全管理模式,形成"治理+监察+帮扶"一体化工作格局。通过两年的实践探索,学校不仅有效化解了校园安全隐患,更营造了"安全有保障、成长有温度"的育人氛围,为乡镇学校安全管理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样本。
一、聚焦重点领域,筑牢校园安全防线
(一)联动治理校园周边环境
学校立足乡镇实际,建立"校地联动、定期巡查、闭环整改"的长效治理机制。一是组建联合巡查专班,由学校安全办牵头,联合镇政府、派出所、市场监管所、村委社区等部门,制定《校园周边环境巡查计划表》,明确每周二、周五为固定巡查日,寒暑假及节假日动态增加巡查频次,实现从"阶段性整治"向"常态化监管"转变。二是实施清单化管理,制作《校园周边安全隐患整治清单》,针对流动摊贩占道经营、违规网吧接纳未成年人、小卖部售卖三无食品、校门口交通拥堵等问题,通过现场拍照取证、登记造册,明确整改责任单位与完成时限。累计取缔流动摊位7个,开展食品安全专项检查5次,下达整改通知书4份。三是推动基础设施升级,协调镇政府与交通部门,在校园门口及周边300米路段增设减速带4条、交通警示标识牌6块、路灯10盏,联合村委会清理校门口占道经营杂物,科学划定学生专用等候区与家长接送区,有效缓解上下学时段交通拥堵问题,打造"整洁、安全、有序"的校园周边环境。
(二)精准规范交通安全管理
针对乡镇未成年人违规骑行电动车、家长接送学生不戴安全头盔等突出问题,学校采取"意识提升+行为干预"双轨策略。一是设立实体化"交通劝导岗",联合镇交警中队、村委会,在上下学高峰时段于校园门口及主要交通路口设立劝导岗,安排教师、家长志愿者与交警共同值守,对违规骑行电动车的学生现场进行安全教育并联系家长,对不戴头盔的家长发放《交通安全提示卡》并督促现场佩戴,累计劝导纠正违规行为80余次。二是开展体系化宣传教育,通过校园广播每日播报交通安全知识、主题班会讲解《道路交通安全法》重点条款、家校群推送电动车安全骑行短视频等方式,常态化开展交通安全宣传。累计举办"交通安全进校园"专题讲座12场,组织学生观看交通安全警示教育片10余场次,让交通安全知识入脑入心。三是推行契约化管理,制定《家校交通安全承诺书》,明确家长与学生的交通安全责任,组织全校600余名学生及家长签订承诺书,在校园内设立"交通安全光荣榜",对遵守交通规则的学生进行表彰,营造"人人守规则、安全伴我行"的良好氛围。
二、分层施策帮扶,守护留守儿童成长
(一)精准摸排建立专属档案
学校针对留守儿童群体开展精准化关爱帮扶。一是细化摸排标准,出台《留守儿童信息摸排工作细则》,明确摸排内容包括家庭住址、监护人情况、学习成绩、心理健康状况、居家安全隐患等五个维度,确保信息全面详实。二是组建专业摸排队伍,由班主任与村干部组成联合摸排小组,逐村逐户走访留守儿童家庭,通过与监护人、邻里交谈,实地查看居住环境等方式,准确掌握留守儿童实际情况。累计走访留守儿童家庭180余户,覆盖全校所有留守儿童。三是建立动态管理档案,为每位留守儿童建立"一人一档",详细记录其家庭情况、学习生活困难、安全隐患点及帮扶进展,根据帮扶情况及时更新内容,确保帮扶措施精准匹配留守儿童需求。
(二)“三位一体”构建帮扶体系
构建"镇村干部+爱心家长+教师"三位一体的帮扶体系,实现"学业+心理+安全"全覆盖。一是教师牵头学业与心理帮扶,安排班主任与学科教师担任"帮扶导师",利用课后服务时间为留守儿童进行学业辅导,每周至少开展1次谈心谈话,设立"心理咨询室"提供专业心理疏导服务,累计开展个体心理辅导50余次,有效缓解留守儿童的孤独感与焦虑情绪。二是爱心家长弥补亲情缺失,通过发布招募公告、筛选审核等方式,招募30余名爱心家长,开展"认亲"结对活动,利用周末或节假日邀请结对留守儿童到家中共度时光,定期组织包粽子、做月饼、户外研学等集体活动,让留守儿童感受家庭温暖。三是镇村干部筑牢居家安全防线,重点负责留守儿童家庭居家安全排查,定期检查住房结构、用电用火设施、燃气设备等,对发现的线路老化、门窗破损、消防器材缺失等问题及时协调相关部门整改,累计排查整改安全问题36处,同时向留守儿童监护人普及安全知识,提高其安全监管意识。
三、创新"1·3·5"模式,构建安全管理闭环
(一)模式核心内涵
"1·3·5"安全管理模式以系统化思维构建安全管理体系。"1"个核心目标:以"零安全事故"为底线,保障学生在校、居家、出行全场景的安全;"3"级防控网络:构建校级、班级、家庭三级防控体系,校级由安全领导小组统筹规划,班级由班主任+安全委员负责日常监督,家庭由家长+学生共同参与,三级联动打通安全管理"最后一米";"5"项具体措施:推行安全知识常态化宣讲、重点隐患定期排查、家校安全协议签订、留守儿童"一对一"帮扶、安全应急演练每月开展,将安全管理融入日常教育教学各环节。
(二)标准化实施流程
以“周”为管理周期,明确各节点任务分工。周一全面收集隐患:责任主体为全体班主任,召开安全专项会议明确本周排查重点,通过班级观察、学生匿名反馈、现场检查等方式收集隐患,填写《校园安全隐患排查表》提交安保处;周三科学分析研判:责任主体为校委会,召开安全隐患研判会,逐一审核排查表,按"高风险(立即处理)、中风险(3日内处理)、低风险(不过夜)"划分等级,形成《安全隐患研判报告》反馈整改部门;周五狠抓整改落实:责任主体为各整改责任部门与校委会,各部门完成高、中风险隐患整改并提交回执单,校委会成立核验小组进行现场抽查,未达标项限期补改,低风险隐患纳入下周排查重点,形成隐患整改闭环管理。
四、成效显著。
经过两年实践探索,学校安全管理取得显著成效。一是安全隐患实现"动态清零",通过"1·3·5"管理模式常态化运行,隐患整改效率提升70%,未成年人违规骑车现象基本杜绝,家长戴头盔率从30%提升至98%,留守儿童居家安全隐患整改率达100%,近一年未发生安全责任事故。二是家校社协同氛围日益浓厚,家长对校园安全的参与度从55%提升至92%,镇政府、派出所、村委会等部门与学校联动更加紧密,形成"学校主导、社会参与、家长配合、学生自律"的治理格局。三是留守儿童成长环境持续优化,"一对一爱心帮扶"计划让留守儿童学业成绩稳步提升,在县级学业质量检测中平均分较往年提升3分,心理状态更加积极阳光,多名留守儿童获评"县级三好学生""优秀少先队员"。
五、经验启示。
一是系统治理是基础,必须打破学校"单打独斗"局面,整合家庭、社会资源,构建目标一致、责任共担的治理共同体;二是机制创新是关键,"1·3·5"管理模式将抽象安全要求转化为具体可执行的标准化流程,保障管理的持续性和稳定性;三是精准施策是保障,针对不同问题、不同群体采取差异化措施,确保资源投入效率和工作实效;四是人文关怀是温度,安全管理与暖心关爱相融合,增强学生归属感与安全感,转化为强大的安全内生动力。
六、推广价值。
平梁初级中学的实践探索,创新性地解决了乡镇学校安全管理的普遍性难题。其"家校社"协同机制、"1·3·5"闭环管理模式、精准帮扶策略,经过实践检验证明是低成本、高效率的安全管理解决方案,具有较强的复制性和推广性,为县域内乡镇中小学破解安全治理难题提供了可借鉴的实践样本。下一步,学校将继续深化这一模式,探索引入信息化手段提升管理效率,并将成功经验向德育、智育等领域拓展,为实现更高水平育人目标奠定坚实安全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