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汉滨区汉滨小学校长 肖静
朱永新教授说:“学校文化,就是讲述一个关于我们自己的传奇故事。没有自己的英雄叙事,没有自己学校里值得流传的故事,没有这所学校里走出来的英雄,就是这所学校还没有自己成熟的文化,它的故事还没有真正开始。”
在此,我讲一讲汉小人的故事,让优秀的师生个体和家长代表,成为学校的英雄与榜样,成为最有力的教育力量,成为汉小故事中的绝对主角。用一句话概括汉小的德育故事,就是——“打造一个空间、实现三个转变”,依托竹文化落实德育工作。
立可行的文化,建设德育三维空间
学校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念,是对整个群体的导向、凝聚和规范。学校文化对学生进行道德熏陶,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道德规范、实现道德成长,是一种隐形的德育教育。
构建竹文化体系。学校积极改善校园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着力实施全程育德。建校初,结合地域特色和毛竹特性,确定办学特色为“以竹品育人品”,一训三风以打牢基础为本,锤炼意志,厚积而薄发。吉祥物“涵涵”“彬彬”取“汉”和“滨”的谐音,代表有涵养的、彬彬有礼的汉小少年。校园的中轴线上依次布置着中国象棋、石碑书法、水幕鱼池和书籍造型的主席台,构成琴棋书画合一的景观,不仅意味着汉小学子要继承中国传统文化,还寓意着走进汉滨小学将得到全面发展。
为了更好的激励孩子们积极向上的精神,学校构建了竹文化评价体系,坚持开展“竹笋好儿童”“修竹好班级”和“育竹好家长”的评比表彰。时值百年党庆,学校少工委专门定制“涵涵”“彬彬”纪念章,佩戴在学生的胸前,党的恩情印在孩子们的心间。
竹文化改变着学生,更是根植在每个老师的心里。罗长虹老师在第46期“竹韵讲述”中深情表白:被汉小的竹文化和正气同心的校风所吸引,特别为自己定制了一件绣有翠竹的旗袍。王雪雁老师在105期竹韵讲述中,向学校赠与了和女儿亲子共剪的校徽、涵涵彬彬和《竹笋宝宝成长记》绘本系列剪纸。在文化认同中,汉小人有着不同的诠释,竹文化深入人心,日益丰盈。
培育学校精神。育才由育师始,师德建设决定着德育的思想意识形态。2015年,建校伊始,汉滨区教体局面向全区为我校招考20名优秀教师,教师的自我认可和家长对学校的质疑,是学校最为突出的问题,校委会向全体教师提出空杯精神,倡导“虚怀善导”的教风、树立终身学习的态度,为学习型团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016年,汉滨区整体加入新教育实验,汉小需要加速发展,走出自己的办学特色,需要根植新教育的基因。校委会向全体教师提出两闯(创)精神,敢闯敢干,敢于创新。从这时起,音乐组率先自制竹乐器,组建民乐团,让乐器走进课堂;英语组启用人教版一二年级教材,落实三年级全英文授课模式;语文组尝试走班授课模式,让学生领略不同教师的读书心得;教导处推行思维导图集体备课,集思广益,提高教学实效;信息组融合编程课程,让最新的技术充实孩子们的动手操作。
2017年,学生日益增多,教师队伍接近百人,同事之间的融合、家校之间的沟通、教育质量的提升……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校委会向全体教师提出三种思考。与学生、与家长、与同事换位思考,更好的服务和配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错位思考,怎样培养孩子们终身受益的品质和能力?在各层管理中高位思考,做到责任落实。
“行动,就有收获;坚持,才有奇迹。”通过三年“事精于细,行成于美”的工作态度,汉小人逐渐磨合成一支成熟的团队,从2018至今,校委会提出坚持做有根的教育。
汉滨小学从无到有,2015年面对的是一片质疑:新学校,新老师能把学生带好吗?孩子放在这所学校放心吗……面对这些质疑,汉小所有的老师“正气同心”,用实际行动向家长和社会交答卷。日复一日,老师们勤勤恳恳、加班加点从无怨言。孩子们在老师的精心呵护下自信向上,健康成长,家长脸上的问号消失了,取而代之是信任的笑容和支持。一路走来,我们没有刻意强调师德,师德已根植在汉小教师的心底;我们没有过分强化责任,责任已成为汉小老师的本能;我们没有急于追寻价值,价值就在我们平凡的每一天……
倡导优良家风。家校合作,是走进孩子心灵的桥梁。学校通过“5·15”家庭品格教育日、家长开放日、“育竹大讲堂”、家教经验漂流等活动,传递优良家风,让价值观教育像阳光一样充满每一个家庭。
2019年,在第十二届全国少儿版画展活动中,董军平同学荣获金牛奖,这是一名留守儿童,在艺术上颇有天资,但家长忙于生计,忽略了孩子的天赋,版画社团的宋安平老师和黄娟老师发现后,精心辅导,积极和家长沟通,让孩子的艺术才华得以发展,在大型画展中屡次获奖。
2020年突如其来的疫情打破了新春的宁静,为了控制疫情,很多白衣天使抛家舍子,冲锋疫情第一线,学校张梓芯的妈妈就是其中的一员。母子连心,孩子担忧妈妈平安,冉仁玉也无时无刻不在思念着孩子。班主任胡老师知道后,通过电话和家长、孩子交流,并通过网络及时辅导功课,让妈妈安心抗疫、让孩子学会坚强。疫情结束后,冉仁玉走进家长讲堂,给孩子们讲疫情的残酷、国家的担当,让每一位汉小人肃然起敬。感恩幸福,唯有当下的努力和奋斗!
2021年,学校邓艾语同学取得陕西省“学宪法 讲宪法”活动小学组第一名!被选为陕西省代表队队员,参加全国总决赛。邓艾语的爸爸是军人,妈妈是幼儿教师,工作繁忙。备赛期间,班主任朱林玲老师,每天下班和邓艾语、还有她的妈妈,将所有论点共同练习,不断推敲,克难攻坚。这份殊荣离不开孩子自己的努力,更是家校同心的硕果。
做有根的德育,课程实现三个转变
2014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落细落小落实,我们围绕讲话精神,将这三点实施到“小竹笋”课程体系,将德育课程逐步做到三个改变,努力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汉小人的精神世界落地生根。
前段时间,有两个小视频 “见义勇为好少年”“助人为乐好少年” 刷爆了朋友圈,这三个孩子就是我校的第一届毕业生杨钦羽、鄢紫涵和李明浩。视频传开后,杨钦羽的妈妈给朱雪梅老师留言:“感谢一路来他所遇到的每位辛勤付出的老师!因为你们才有接受大家表扬的他。” 家长的影响,汉小的孕育,塑造了孩子闪光的灵魂。
在传授学科知识、培养学生能力的同时,根据学生特点,发挥学科优势,使学生在提高科学素养的同时获得人文素养、道德素养的提升。
胡苗苗老师所带的雏鹰中队,被大家称为“一间诗歌飞扬的教室”,她每天会把班级的趣事或糗事聚集成文字读给孩子们听,读到调皮捣蛋的情节时,孩子们自己都不好意思的笑了;读到精彩的表现时,孩子们给自己鼓掌……正是这些真实的文字叩响了孩子们的心门,让他们看到了自己的言行,触摸到了心灵的温度。一名叫张铎耀的男生,深受胡苗苗老师的影响,牛刀小试,用文言文写了一篇随堂习作《草》。虽然短小,但字里行间可以看到一个四年级小男生坚毅的品格和对待生命的态度。
朱永新教授说:教师就是一根扁担,一头挑着课程,一头挑着生命。“课程的丰富决定着生命的丰富,课程的卓越决定着生命的卓越。”在实践与探索中,我们逐步形成五大系列德育课程。
在实践课程中,携手安康武警支队,开展“走进军营”活动,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携手江南交警中队,开展“我是小交警”职业体验活动,让学生知法懂法,做遵纪守规的公民。携手安康市农科所,建设太空种子科学实验基地,让学生感受劳动的快乐,科技的美好。携手安康义工联,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培育学生参与社会、服务社会、回报社会地高尚情感。
在纪念日主题课程中,每年儿童节,组织一年级的孩子们制作心愿瓶,记录理想,树立目标。2021年毕业典礼,我们将第一批心愿瓶赠与学生,希望孩子们牢记初心的美好,继续努力,扬帆起航!六年的珍藏,这不仅仅是一堂理想信念教育,更是汉小人执着于德育,一份深深的爱!
有根的德育本固于心灵,博发于行动。学校将秉承“本固博发”的校训,在竹品育人的理念下,用心思考,用勤行动,以竹之精神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以竹之精神沁润每一位汉小人,以竹之精神培育“具有中国精神、世界胸怀”的汉小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