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课后延时服务的几点思考
安康高新区四档小学校长 张冲
当前,课后延时服务在全国各地开展的如火如荼,成为了公众关注的焦点。如何把课后延时服务做实做好呢?下面笔者结合实际谈几点自己的想法。
一、课后延时服务内容要体现针对性。依据教育部文件要求,课后延时服务内容既可以安排对学生作业的辅导,还可以开展学生素质锻炼方面的活动。但总的原则是要遵循教育和学生成长规律,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所以笔者认为,实施课后延时服务的初衷,主要是解决长期以来困扰家长的因下班迟无法按时接孩子的“三点半难题”,同时减少学生放学后参加各类辅导培训带来的教育成本的增加及存在的各种风险隐患,切实减轻家长和学生的负担,增加亲子活动的空间和时间,有利于家校共育责任的正确回归。同时也应该明确,利用延时时间为学生做好家庭作业的辅导,尤其是学有困难的学生,如果能在校内完成既定的课业任务,回家后开展一些感兴趣的、有益的实践活动,这样既能保证课业质量,同时也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我想这应该是各个层面对于课后延时服务所要达到目的的共识。因此,课后延时服务的内容应该首先保证学生对于当天学习任务的完成,其次再安排其他的活动。当然,这里还存在着学生间存在个体差异的问题,即学生的学习力水平有高有低,同样的练习内容,有的学生很快就能较高质量地完成,而有的学生则会比较吃力。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作业内容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差别,采取分层布置作业的方式,既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得到了更高层次的提升,也让学困生能够基本达标,如此就能够实现不同学生在同一时间段内的共同进步,有效提高整体教学质量。在完成课业辅导的基础上,教师则可以根据校情合理安排其他的如读书、体育、艺术、益智游戏等活动,让学生得到放松的同时,提升综合素质。
二、课后延时服务管理要凸显人性化。实施课后延时服务以后,不少老师感到工作压力增大,这主要表现在工作时间变长、量变多,老师们真正成了“早出晚归”,不仅身体疲惫,还因无暇照顾家人而产生诸多的家庭矛盾。如此长期下去,势必造成新的矛盾,影响到学校工作的正常开展。因此,笔者认为,课后延时服务是一项长期存在的工作,在实施过程中必须要考虑到它的长期性和教师精力的有限性,突出工作机制的灵活性和课程安排的整合性。在师资安排方面,既要考虑到让教师能够交替休息,避免过度劳累;同时还应考虑到要让教师能够轮流按时回家,平衡工作与家庭之间的矛盾。在课程安排方面,可以整合阅读指导、社团活动、阳光体育等融合进行,这样既充实了课后延时服务的内容,让学生“有事可做”,同时又能在时间上保证这些工作的有效落实,还能减轻教师的工作压力,保障教师在正常教学期间能够全身心投入,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
三、课后延时服务评价要抓住关键点。落实考核评价是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推动课后延时服务质量提升,保障课后延时服务工作长效开展的必要措施。因此,正确做好对课后延时服务工作的评价非常重要。笔者认为,对于课后延时服务的评价应着眼于以下三点:一是学生回家是否还有学科书面作业?从实施课后延时服务的出发点来看,课后延时服务期间首先要做的就是辅导学生完成学习任务,陈宝生部长在2021年教育大会上要求,小学阶段作业不出校门,随堂作业在校园内完成。如果学生六点后回家还要做很多作业,笔者认为这样的延时服务就是失败的。二是学生成绩是否有进步,综合能力是否有提升?课后延时服务实质上增加了学生在校学习的时间,在延时时间内,学生在教师的辅导下完成学业任务,更有利于老师开展有针对性的个别辅导,其效果相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比在托管老师或是家长辅导要好的多,长期坚持下去,教学质量必定会有所提升。同时,学生在完成作业后,还能参加学校精心组织的各项读书、文体等综合活动,这同样也有助于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三是家长、学生、教师是否满意?课后延时服务工作开展的好不好,家长、学生、教师最有发言权,只有实现让家长放心、学生快乐、教师用心,课后延时服务才算真正做实做好了。
总之,课后延时服务作为一项创新举措,是教育系统为民解忧的一件实事、好事,我们应勤于思考研究,善于实践探索,不断总结改进,切实将实事办实、好事办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