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
首页 > 校长论坛 > 正文

推进“每月一事”之我见

[2020-11-16 14:44:53] 来源: 编辑:燕子 点击量:
评论 点击收藏
导读:习惯是一个人在后天影响下逐渐形成的一种自动化下意识性的思维方式、行为倾向和价值选择。也就是说,习惯是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自我教育在内的一种教育效果的综合体现。

安康高新区四档小学张冲 

       习惯是一个人在后天影响下逐渐形成的一种自动化下意识性的思维方式、行为倾向和价值选择。也就是说,习惯是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自我教育在内的一种教育效果的综合体现。孔子说:“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培根说:“习惯是人的第二天性。”叶圣陶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习惯。”
       推进“每月一事”是新教育实验的十大行动之一,也是新教育实验关于习惯养成的创新。“每月一事”虽然不完全等同于习惯养成,但“每月一事”确实是习惯养成的最重要的方法,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载体,也是缔造完美教室的重要路径。
       新教育实验研究院根据“每月一事”项目的传统主题,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聚焦学生核心素养,重新梳理了12个主题。12个主题分成三大板块:第一是自我发展,有节俭、守规、勤劳、健身、自信等五大主题;第二是社会交往,有环保、公益、友善、感恩等四大主题;第三是文化学习,有审美、好学、自信等三大主题。从“每月一事”的12个主题来看,“每月一事”与国家教育方针要求及中国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目标是非常一致的。新教育“每月一事”将德育教育主题转化为一件件具体可操作的“小事情”,保障了德育目标的有效落实,是养成教育的有效抓手。因此,在学校教育中开展好“每月一事”活动是一项非常必要而且重要的工作。
       结合我校开展“每月一事”的情况,我认为在推进“每月一事”活动中,应该注意做好以下四个方面。
       一、注重学习培训,确保理解到位。
       推进“每月一事”是在新教育实验理念引领下的一个行动项目,有具体的操作范式和要求,开展“每月一事”不但要有“形”,更重要的是还要有“神”,有“形”无“神”则有可能流于形式,得不到应有的效果。因此,在开展此项活动前,一定要加强培训学习,确保每位教师都能够将相关理念深刻领会。只有大家理解了,才会愿意去做,并且会将理念自然而然地渗透在日常工作中,这样活动才能够真正取得实效。
       在具体的活动实施过程当中,我们主要从三个方面加强对老师的培训学习:一是扎实开展“每月一事”专题培训。每学期由学校领导或项目负责人对全体老师进行专题培训,主要解决思想认识层面的问题。通过培训使大家正确认识推进“每月一事”与养成教育、德育工作的密切关系,形成统一共识,增强工作的积极性。二是为每位班主任配备《每月一事操作手册》,定期组织学习交流。结合每月活动主题组织全体班主任共读《每月一事操作手册》相应的章节并开展交流研讨,使大家对本月活动的主题、目标、形式,以及操作要领有更加深入的理解,便于活动顺利开展。三是构建活动共同体,让大家在相互交流中共同提高。根据学校班额构建低、中、高年段共三个“每月一事”活动共同体,在共同体中大家共享优质资源、交流经验做法、合作开展活动,在落实活动任务的同时,促进共同体成员同步提升。
       二、注重整体设计,确保全员参与。
       学生的习惯培养是一个全方位综合作用的结果,因此在设计每月仪式活动时要充分发挥学校每一位老师的作用,形成围绕一个主题多点开花的良好效果。例如我们在设计六月“让我们学唱一首歌”每月一事活动时,围绕“艺术”这一主题,设计了如下活动方案。主题启动环节,由少队部组织召开主题升旗仪式,各班主任召开主题班会,并利用微信群向家长做好宣传和动员。宣传处负责营造活动氛围,制作宣传海报及利用LED屏发布活动标语。在主题阅读环节,各班晨诵教师利用晨诵课引导学生诵读与艺术相关的经典诗词或名家格言,午读教师利用午读课引导学生读一读艺术家的故事,学生搜集音乐家的故事并进行分享,音乐教师介绍唱歌的技巧及乐器小知识,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主题实践环节,各音乐教师利用音乐课让学生规范唱好国歌、校歌、队歌以及音乐课本中的歌曲,了解学生参与艺术培训的情况,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艺术学习。美术教师指导学生以“艺术”为主题完成一张手抄报或绘画作品。综合处组织开展“师生同唱一首歌”活动,利用校园广播每天定时播放同一首歌曲,学生自行学唱,通过一个月时间熟练学会。教务处规范课前准备时间唱好一首歌活动,各班要求家长督促学生在家积极练唱,利用班级群分享。
       通过整体设计安排,将全体教师卷入到“每月一事”活动中,大家各司其职、共同作用,真正将推进“每月一事”落到实处,发挥育人作用。
       三、注重系统融合,确保有效落实。
       学校的日常工作非常庞杂,在开展“每月一事”活动时,如果不注重与日常工作的融合,就会造成“两张皮”现象,活动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同时也会增加老师们的负担。只有融进学校日常工作中,“每月一事”才能具备更加强大的生命力。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我们着重加强了以下几个方面的融合:一是与常规德育工作的融合。例如:我们将每个月第一周升旗仪式的主题确定为“每月一事”的总结表彰和开启,各班每月第一周和最后一周的班会分别安排“每月一事”的主题启动和展示评价活动。二是与读书活动的融合。例如:每个月分别安排一节晨诵课和午读课,围绕“每月一事”活动主题开展主题诵读和阅读,将“每月一事”的主题阅读落到实处。三是与节日庆典的融合。例如:在开展五月“勤劳”为主题的“每月一事”时,将庆祝劳动节活动作为一个子项目;在开展六月“让我们学唱一首歌”每月一事活动时,结合“庆六一”活动融合进行;在开展九月“让我们快乐阅读”每月一事活动时,将校园读书节作为其中的一项活动;在开展11月“自信”主题“”每月一事”时,将学校体育节作为一个活动载体,鼓励学生在体育节中大胆参与,培养自信。四是与学校安全教育等方面的融合。每月一事的主题不是一成不变的,可以根据实际的需求进行调整,例如今年四月的“每月一事”,我们针对疫情期间学生即将返校的实际情况,将主题确定为“让我们学会戴口罩”,通过活动培养学生正确戴口罩、七步洗手法和自我防护等卫生习惯,为开学的疫情防控工作提供了有效的保障。
       四、注重评价导向,确保形成长效。
       任何一项活动的顺利开展以及活动效果的保障,都离不开有效的评价措施。“底线+榜样”是新教育实验最重要的一条评价原则。在实际操作中,我们采用了“全员评价,积分管理”的评价办法,针对“每月一事”活动的任务安排,对每一项任务的完成情况都进行考核评价并进行积分,既有针对班级的评价,也有对教师个人的评价、对学生的评价。通过构建评价体系,促使“每月一事”活动能够真正落到实处,形成长效机制。
       总之,新教育实验推进“每月一事”,为学校落实德育教育提供了一条有效途径。只要我们能够立足实际,强化落实,就一定能在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道路上创出一片新的天地!

查看更多: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