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的语言为课堂精彩助力
陕西省安康市汉滨区汉滨小学副校长 梁言
新一轮的课堂教学改革行至今日,评判一节课的成功与否并不是看教师的突出表现,而是看学生在课堂中是否有所发展。然而学生有序完整的语言表达和大胆精彩的回答问题,无疑会给精彩的课堂增添无限色彩,给人带来无限的惊喜。2011版《新课标》提出的学段目标要求学生“能进行有条理的思考,能清楚地表达思考的过程与结果。”华罗庚先生也曾提出学生在数学表达上要“想得清楚,说得明白,写得干净。”那么我们数学课堂上怎样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是我们数学老师亟待解决的难题,下面就谈谈我在教学中的几种策略。
一、教师示范助力准确性
小学生正处在语言的发展期,在课堂学生模仿的对象就是教师。教师的职业特点就是示范性,所以教师要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口头表达的示范。我们普遍发现孩子们的口语表达欠缺准确性,总是强调:“你能说的更准确点吗。”但收效甚微,学生常说半截话、口头语,因为他们根本不知道怎么把话说准确,不知道如何用较为规范的语言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后来,我发现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教师示范。比如,让学生回答“为什么”的提问,我会说:“因为……所以……请你像老师这样来回答。”
二、完形填空助力连贯性
我们都知道在英语考试中有一道必考题就是完形填空,它是由出题者在一篇语义连贯的文章中有目的地去掉一些词语,形成空格,要求在给出的对应的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或最佳的答案,使文章恢复完整。我们可以借助这种方法运用到数学课堂中去,培养学生语言表达的连贯性,从最初的一句话开始慢慢的培养学生的语感。比如我在教学《认识钟表》一课时,先让学生通过拨一拨、认一认的方法认识整时,再让学生总结整时的认读方法。一年级的学生显然不能用连贯的语言说完整,这时我出示了填空“当分针指向12,时针指向数字几就是几时”。孩子们在这样的语言引导下,很自如的就总结出整时的认读方法,从而突破了本节课的难点。
三、有效提问助力清晰性
由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语言表达能力还未完善,习惯用口头语言来表达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常常是词不达意。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帮助学生理清数量关系,分析解答方法。例如教学“比多少”这一内容时,通过一步一步的提问来启发学生的思维。“红花有几朵?”“8朵”“黄花有几朵?”“6朵”“哪种颜色的花数量多?”“红花多”“多几朵?”“多2朵”。“谁能连贯的说一遍?”“红花有8朵,黄花有6朵,红花比黄花多2朵。”学生通过这样数学语言表述的训练,把分析过程清晰的表达出来,提高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借助操作助力条理性
学生的语言发展跟不上思维的发展,而语言是思维的表现形式,操作是学生动手和动脑的协同活动,课堂中教师可以借助操作活动的过程来提供语言的基础,在操作中培养学生语言表达的条理性。我在教学“8加几”一课时,让学生拿出小棒先摆8根,再摆3根,然后把3根小棒分成2根和1根两部分,2根和8根合在一起凑成10,再和1相加得11。让学生一边摆小棒,一边叙述操作过程,把动手操作、动脑理解、动口表达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促进感知有效地转化为内部的智力活动,达到深化理解知识的目的。
五、提前渗透助力完整性
数学语言简单明了而又逻辑性强,尤其是各种定义、定理、公式、法则和性质等无不是通过数学语言来表达的。但是仅仅靠小学生的语言基础,常常在说算理、说思路、说过程时表述不清、语无伦次、语句不完整。我在课堂上采用提前渗透的策略,诱导学生循序渐进的表述完整。例如教学《乘数是两位数的乘法》,从教学例题24×13时我就用规范的语言来描述计算过程:第一步,用第二个因数个位上的3去乘第一个因数的每一位,所得的积的末位和个位对齐;第二步,用第二个因数十位上的1去乘第一个因数的每一位,所得的积的末位和十位对齐;第三步,把两次乘得的积加起来。就这样从例题的讲解,到习题的运用,每一道题都这样把计算过程说完整,逐渐渗透计算法则,到总结时学生的数学语言就会逐步完善,初步建立了说话完整的意识,培养了学生说话的完整性。
六、积累语言助力逻辑性
掌握数学语言是学习数学知识的基础,语言教学是数学教学的关键。因此,我们在数学课堂中要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从而促进学生语言表达有条理、有理由、有顺序。数学语言抽象、精准、简洁、清晰、准确,不能含糊不清、似是而非、模棱两可,这就要求学生在平时学习过程中,也要多积累数学语言,丰富语言基础,促进思维的发展,为学生语言表达提供充足的素材,使学生语言逐步严密初具逻辑性。
总之,发展学生语言数学老师不能置身事外,尤其在数学课堂上要抓住一切机会,根据不同课型有针对性的采取多种训练模式,多措并举为学生语言发展提供广阔的舞台,不断采取强化训练,充分挖掘每一位学生的语言天赋,提高数学素养,让学生用语言在每一节课上绽放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