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
首页 > 校长论坛 > 正文

农村小学生养成教育低效的原因及对策

[2017-01-16 19:17:51] 来源: 编辑:王林强 点击量:
评论 点击收藏
导读: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学生说过“教育就是培养好习惯”,著名翻译家傅雷曾经也说过:“修改小习惯,就等于修改自己的生活方式。只有这样,才能不断进步。”可见,良好的习惯是学生获得成功的重要因素,好的习惯使人受益终生。

                      汉阴县蒲溪镇中心小学副校长  唐志成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学生说过“教育就是培养好习惯”,著名翻译家傅雷曾经也说过:“修改小习惯,就等于修改自己的生活方式。只有这样,才能不断进步。”可见,良好的习惯是学生获得成功的重要因素,好的习惯使人受益终生。  
       可是,我们在教学工作中,学生活动场所、清洁区、教室打扫之后,没过多久,零食袋、碎纸片、垃圾、馒头等,都处都是,与我们新校园的建筑形成鲜明的对比,大气、宽敞的建筑与肮脏、垃圾的地面形成强烈的反差;而且,新学校建成后,检查工作多,一天甚至面临四五次检查,而卫生工作又是学校的窗口,检查四五次,扫地四五次,学生有时一天在校就是扫地,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对他们而言,无形就是一句空话。学校、班主任总是三令五申,各部门也通力配合,来狠抓学生的养成教育,尤其是“我不丢,我来捡”的习惯养成,但收效甚微。通过实践、观察;学生养成教育的低效究其原因:⑴学校教育管理没有形成教育合力,各部门没有联动;没有建立健全学生行为习惯考评体系;⑵部分班主任、教师只教书育人,放松了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⑶⑴由于我校学生多为留守儿童学生,学生缺乏亲情,养成习惯差,一些学生任性、懒惰,喜欢吃零食,不节约,⑷,许多家庭教育缺失(甚至不懂家庭教育),放松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家庭教育与学习教育脱离,许多学生在校是一套,在家又是另一副面孔,造成2(星期六、星期日)>5(星期一—星期五)的局面。
       良好的习惯是一个人获得成功的优秀品质,而这种优秀品质是在日常行为习惯中养成的。特别对于小学生来说,习惯还处在形成阶段,许多坏习惯还未形成。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良好习惯:
       一、 学校管理上下配合,形成联动
       实践证明:任何一项工作单靠个体是低效的。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至关重要,我们所有育人者要有一个清晰、正确的共识。要切实改进学校德育工作,净化育人环境,提高德育水平,培养学生良好、文明、正确的行为。首先要制定完善、科学的评估细则,统一大家认识;其次全面分析上级有关文件,从中筛选出有关行为养成的内容,进行归纳整理,制定《蒲溪镇中心小学一日常规》,来规范全校师生的行为;最后学校德育处按照细则,每天检查、一周评比、一月通报、在校园内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形成正确的行为价值观;通过全体师生参与,养成学生良好习惯。
       二、班务管理是学生养成教育形成的主阵地
       (一)班主任、科任教师要以身作则,自己必须做学生的表率。如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自己必须做一个讲卫生的人。为此,我有意识地向学生展示自己的形象,每天穿着整洁,并注重仪表美。每次上课都用自己的抹布把讲桌揩抹干净;擦黑板时,总是一丝不苟地擦净;在教室里只要见到废纸屑,总不厌其烦地随手捡进废纸篓等。经过适当的教育,学生不但每人备有专用抹布,值日时把黑板擦得干干净净,而且再也不随手乱丢废纸了。当学生为我或班级做了好事时,我总是及时地进行肯定和鼓励。经过长时间的培养训练,大部分小朋友能做到在学校、在家里,文明言谈,文明举止。(二)班主任在学生习惯的养成中不能贪多求全,而应有计划地实施,一个习惯一个习惯地形成。特别是根据教育心理的迁移规律,一个习惯的真正形成有利于另一个习惯的形成。我在班级德育工作中,除了配合学校抓好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教育,还结合学校每月的教育重点,对于学生的习惯进行阶段性训练与培养,定期进行评比反馈。(三)学生习惯的养成要符合“知—范—激—行”过程,习惯的养成经历了一个反复持久的过程。首先要知:要通过多种方式给学生讲明为什么要这样做?让学生明理;然后要范:就是教师要给学生示范,让学生明白怎样做,让学生知道做的方法;其次要激;学生在做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反复、出现放弃的念头;我们要时刻关注学生做的过程,要激励学生坚持做;最后要行:就是通过反复的练习,让学生形成习惯,养成用正确的方式自觉做正确的事。(四)以监督为保障,借评比来激励;改正不良习惯。大部分的小学生都缺乏自觉性,需要群众的力量去监督。各班可以在班级建立一个监督机制,用学生自己来监督自己的许多行为,包括上面的的交作业,可以定名为“望远镜里看伙伴”活动。小学生很重视自己在别人心目中的印象。所以群众的眼光是他改掉坏毛病的最大动力,从而使别人能够信任自己,通过这种共同监督机制纠正学生的不良习惯。通过强化监督,促进养成教育的实效性。。对学生上课、做操、集会、排队、课间行为、各方面进行全程监督,做到天天抓、周周抓、月月抓,坚持每周一总结,每日一通报,一周一评比,悬挂流动红旗。形成一种相互监督、相互学习、取长补短的浓厚氛围。
       三、学生自身是养成教育的主角
       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学业成就的保证之一。陶行知先生说过:“教是为了不教。”可见,教育的最高境界是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自我纠正行为偏差的能力。(1)提高学生自我教育能力。在教研活动、学科教学以及点点滴滴的日常管理中,提高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能力,充分发挥班干部的作用,千方百计激发他们的责任心与使命感。让他们对全班学生一天的学习、生活、文体、常规等情况进行记载总结,指出不良习惯,必要时进行协调处理,提高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尤为重要的是要持之以恒,及时强化。学习行为一经规范,就要按规范严格要求,加强训练,经常对照,督促去做。在培养规范化行为的过程中,对学生的表现要及时予以强化,老师在日常的训练中要善于观察,发现正反两类典型。抓两头,促中间,树榜样,同时重点帮助习惯差生,促其改正,要求学生时时处处规范言行,长期这样,才能慢慢见效。(2)提高学生自我导向能力。引导学生自己问自己:今天在学习、生活等各类活动中应注意纠正哪些不良行为习惯。做到胸中有数、井然有序、有的放矢。促使学生在积极地寻求自我目标的心理过程中,不断提高自我导向能力。(3)提高学生自我控制能力。引导学生在行动中强化认识,自觉地、有目的地用实际行动做到自己认可的程度。(4)培养学生自我评价能力。引导学生对行动进行对照、综合、鉴别,对一天行为进行总结,引导学生在全面剖析自我、客观公正地评价自我、肯定否定自我的心理过程中,找出值得肯定、发扬的,需要改进的,在自我认识、自我比较、自我反醒中提高自我评价能力。
       四、家校结合共同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
       习惯是在教育过程中和个人的生活实践中经过反复练习形成的。小学生一半时间在学校度过,还有一半时间在家里度过,因此教师应当加强与家庭联系,共同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
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留守学生和独生子女,如出现的一些心理和个性问题,紧张焦虑、孤独离群、自私任性、无理取闹、依赖性强等等,这些心理问题,表现在行为上,就会形成坏习惯。因此要让学生健康成长,家校结合具有重要意义,总而言之,教师的工作如果得不到家长的配合和支持将一事无成。为此,在教育过程中,我总是与家长紧密配合,或者主动上门,或者把家长请到学校,做到互通信息,让家长明确学校的工作安排、要求,以及班级德育工作的重点。
       总之,良好习惯的养成,非朝夕之功,优秀的品质和良好的习惯需要反复抓,抓反复,要经过长期不懈的训练和培养,但只要我们多动脑筋,采取切实可行、有效的方法耐心地进行培养,再加上家长的大力支持与配合,一定能使每一位学生健康地、文明地、快乐地对待生活和学习。

查看更多: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