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色四合时,校园里那盏路灯依旧长明,老舍先生笔下“在平凡的事物中睁大你的眼睛”的嘱托犹在耳畔,蓦然间,就想起那些在教育的巷道里提灯引路、以微弱之光点亮他人生命的师者。
教育的光辉,在于点亮每一个独特的心灵。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晓庄师范推行“生活教育”,让知识在田间地头生根发芽;上海特级教师于漪,用“情感教学法”唤醒学生的生命自觉;湖南乡村教师周芳,用“田野课堂”,让厌学儿童重拾兴趣;湖南乡村教师贺晓英,用自创的“情感教育法”,让留守儿童感受到家的温暖……这些实践启示我们,最好的教育不是整齐划一的灌输,而是因材施教的激发,每个被点亮的灵魂,都是对师魂最美的诠释。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千年之前的韩愈,早已为教师这一职业定下了基调。然而,真正的师魂远不止于此。它藏在张桂梅校长那双贴满膏药的手里,她拖着病体坚持家访,将一千八百多名山区女孩送出了大山;它融在于漪老师几十年如一日的备课笔记中,哪怕早已名满天下,她仍坚持每课必新;它显现在乡村教师李木生背学生过河的身影里,三十年如一日,用脊梁架起孩子们的求学路。这些师者,用生命诠释着铸魂育人的深刻内涵,他们提的不是普通的灯笼,而是照亮文明传承之路的明灯。
优秀的师者懂得,每一颗心灵都是独特的宇宙,需要用理解与耐心去探索,而铸师魂的过程,是教师自我修炼的旅程。古人云:“经师易求,人师难得。”要成为塑造品格、品行、品味的“大先生”,教师自身首先要有深厚的学养和高尚的师德。叶圣陶先生一生笔耕不辍,七十高龄仍坚持每天写作,用行动践行“活到老,学到老”的教诲;顾明远先生九十多岁仍坚持学习,最新教育理论他总能如数家珍;特级教师王崧舟,为备好一节课会查阅数万字资料;乡村教师张玉滚,放弃城市工作扎根深山,磨破双手为学生刻写教材。这种终身学习的精神,正是师者最动人姿态。
师魂的底色,是植根于中华传统文化沃土的坚守。孔子周游列国十四载,在陈绝粮时依然弦歌不辍;朱熹在白鹿洞讲学,将理学思想化作润物春雨;王阳明龙场悟道后,创办龙冈书院开启心学之门。这些文化先贤用生命谱写的教育诗篇,至今仍在师者的血脉中流淌。
萤火微光,可照旷野。每一位师者都是一盏灯,千万盏灯汇聚,便能照亮民族的未来。当我们回望教育的长河,那些提灯引路的身影,早已化作永恒的星辰。他们的光虽微弱,却足以穿透时光的迷雾,指引后来者不断前进。当代教师里,有像叶嘉莹先生那样,一生致力于古典诗词传承的“穿裙子的士”;有如樊锦诗守护敦煌文化般,在讲台上守护文明火种的大学者;也有像诗词大会选手陈更那样,用现代方式传递古典美的年轻教师。他们让我们懂得,真正的师魂,是对文化根脉的深情守望。
当今时代,教育的形态正在发生深刻变革,站在新时代的坐标上回望,教育的形式在变,但师魂核心价值历久弥新。在线教育、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发展,让教育更加便捷高效,却永远无法替代师生之间那种情感的共鸣、思想的交锋、灵魂的触碰。正如于漪老师所言:“教育一个肩膀挑着学生的现在,一个肩膀挑着国家的未来。”而未来的教育,需要更多教师既保持“为天地立心”的文化自觉,又具备“为生民立命”的教育智慧,在传统与现代的交融中,提灯引路,续写师魂。
那些在教育的巷道里提灯前行的身影,或许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在日复一日的坚守中,完成了民族精神的薪火相传。这种薪火,照亮的不仅是知识的前路,更是生命的可能与尊严,当千万盏师魂之灯交相辉映,便是文明最动人的星辰大海。
【作者简历】陈祖金,陕西安康人,陕西省青年文学学会会员,陕西省散文学会会员,安康市诗词学会会员,安康市作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