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
首页 > 教育文苑 > 正文

以德立身 以爱育人: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价值与路径

[2025-09-02 15:48:35] 来源: 编辑: 点击量:
评论 点击收藏
导读: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在信息爆炸、价值多元的当代社会,师德师风建设不仅关乎教师个体的职业操守,更是塑造民族未来的基础工程。近日,教育部等七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意见》,将师德师风提升到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彰显了国家对教师队伍建设的深谋远虑。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既是传承中华师道传统的必然要求,也是应对教育领域新挑战的现实需要,更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保障。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在信息爆炸、价值多元的当代社会,师德师风建设不仅关乎教师个体的职业操守,更是塑造民族未来的基础工程。近日,教育部等七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意见》,将师德师风提升到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彰显了国家对教师队伍建设的深谋远虑。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既是传承中华师道传统的必然要求,也是应对教育领域新挑战的现实需要,更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保障。

  中华民族素有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而师德则是这一传统的核心内涵。从孔子"有教无类"的教育平等思想,到韩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的职业定位,再到陶行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奉献精神,中华师道文化始终强调教师道德修养的首要性。在当代教育实践中,这种文化基因依然具有强大生命力。张桂梅老师扎根边疆教育一线,帮助数千名贫困女孩改变命运;黄大年教授放弃国外优渥条件回国奉献,直至生命最后一刻仍心系学生。这些新时代教师楷模用实际行动证明,高尚师德不仅是理论要求,更是可以践行的精神准则。传承这一文化血脉,需要我们深入挖掘传统师德资源的现代价值,使之在新时代焕发新光彩。

  当前教育领域面临诸多新情况新挑战,师德师风建设必须回应这些现实问题。一方面,市场经济环境下,个别教师出现功利化倾向,存在有偿补课、收受礼品等失范行为;另一方面,信息化时代师生关系发生新变化,网络环境中的言行边界需要重新界定。更值得注意的是,随着社会对教育期望值不断提高,教师面临前所未有的心理压力,部分教师出现职业倦怠,影响教育教学质量。这些现象警示我们,师德建设不能仅停留在倡导层面,而应构建起预防、监督、惩处的完整制度体系。近年来,各地建立的师德考核负面清单制度、教师信用记录系统等创新举措,正是对这一挑战的积极回应,为师德建设提供了制度化保障。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而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在于建设一支师德高尚的教师队伍。心理学研究表明,教师的道德品格对学生的影响远超知识传授本身,这种"隐性教育"往往在潜移默化中决定学生的价值取向。钱学森曾回忆,他在北师大附中读书时,老师们淡泊名利、潜心育人的精神深深影响了他的一生。在核心素养教育背景下,教师不仅要成为知识的传播者,更要成为学生道德成长的引路人。这意味着师德建设需要超越简单的行为规范层面,深入教师专业伦理建构,培养教师面对复杂教育情境时的道德判断力和决策力。只有当教师真正将职业道德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自觉行动,立德树人的目标才能落到实处。

  加强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理念引领、制度保障、文化浸润多管齐下。在价值层面上,应强化教师职业认同感和使命感,使教育工作者真正体会到"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的精神愉悦;在制度层面上,需完善师德培训、考核、监督长效机制,形成优者奖、劣者汰的鲜明导向;在文化层面上,要营造尊师重教社会氛围,让教师成为最受尊敬的职业。特别需要强调的是,师德建设既要坚持高标准严要求,也要关注教师合理诉求,改善工作条件,提升待遇水平,解除后顾之忧,使教师能够安心从教、热心从教。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教师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既是对中华民族重德尚教传统的继承发扬,也是建设教育强国的时代要求。期待通过全社会共同努力,打造一支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高素质教师队伍,让更多"大先生"涌现出来,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作出更大贡献。当每一位教师都能以德立身、以爱育人,教育的明天必将更加美好,国家的未来必将更加光明。

  (作者:田燕 钟宝镇小学)

查看更多: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