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
首页 > 教育文苑 > 正文

三尺讲台育桃李 一颗红心永向党

[2025-05-19 15:52:09] 来源: 编辑:沐沐 点击量:
评论 点击收藏
导读:当清晨的阳光洒进教室,粉笔灰在光束中轻轻飞舞,小学教师们早已站在讲台上,用一支粉笔勾勒山河湖海,用一颗红心点亮童真世界。他们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是党的事业在基础教育领域的“筑基人”。拥护党的领导,对于他们而言,是刻在教案扉页的誓言,是融入课堂点滴的行动,是守护祖国未来的初心。

平利县大贵镇中心小学  文柳柳

  当清晨的阳光洒进教室,粉笔灰在光束中轻轻飞舞,小学教师们早已站在讲台上,用一支粉笔勾勒山河湖海,用一颗红心点亮童真世界。他们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是党的事业在基础教育领域的“筑基人”。拥护党的领导,对于他们而言,是刻在教案扉页的誓言,是融入课堂点滴的行动,是守护祖国未来的初心。

  一、以信仰为笔,在童心里绘就“中国红”

  小学阶段是人生价值观萌芽的“黄金期”,教师的一言一行皆为“教科书”。在某乡村小学,教师王老师坚持每周一带领学生举行“国旗下的微党课”,用“小萝卜头”的故事讲清贫与信仰,用“红军长征过草地”的插画诠释坚韧与团结。孩子们或许不懂“主义”的深意,却记住了“党就像太阳,照得心里亮堂堂”。这种润物无声的信仰教育,比任何说教都更有力量。正如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言:“教育者的关注和爱护,会在学生心灵留下不可磨灭的痕迹。”小学教师们用红色故事、红色歌曲、红色研学,在孩子心中种下“听党话、跟党走”的种子。

  二、以担当为墨,在平凡中书写“大文章”

  “双减”政策落地后,小学教师的工作半径从课堂延伸到课后。某县城小学的李老师,白天是数学老师,晚上是“留守儿童之家”的“代理妈妈”:她为孩子们开设“红色故事会”,教他们用积木搭建“南湖红船”;周末带学生走进社区,用“跳蚤市场”义卖所得为孤寡老人购买物资。有人问她:“何必自找苦吃?”她答:“党培养了我,我就要把这份温暖传递下去。”从“课间十分钟”的安全守护,到“课后服务”的课程创新;从“家访日记”里的牵挂,到“心理辅导室”的倾听,小学教师用日复一日的坚守,诠释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深刻内涵。

  三、以创新为纸,在传承中绘就“新画卷”

  面对“00后”“10后”学生,小学教师主动拥抱“Z世代”语言。在深圳某实验小学,90后教师团队将党史教育融入“剧本杀”:孩子们化身“地下党员”,通过解密电报、传递情报,亲历“黎明前的抉择”;在重庆山区,教师用VR技术还原“飞夺泸定桥”场景,让孩子们在沉浸式体验中感受革命精神。这些创新不是“作秀”,而是让党的历史“活起来”“火起来”的智慧。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生活即教育。”小学教师用短视频记录“校园里的党史课”,用快板演绎“核心价值观童谣”,让红色基因在“云端”也能生根发芽。

  四、以奉献为灯,在坚守中照亮“前行路”

  在雪域高原,有教师骑马翻山送教上门;在沿海渔村,有教师划船接送学生;在特教岗位,有教师用手语为听障儿童“翻译”党的声音……他们或许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用“择一事终一生”的执着,诠释着“共产党员”与“人民教师”的双重身份。某特岗教师在日记中写道:“当孩子第一次完整写出‘中国共产党’五个字时,我觉得所有的苦都值了。”这种纯粹的幸福,正是小学教师拥护党的最深情感——他们深知,自己守护的不仅是几十个孩子,更是党和国家的未来。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小学教师虽站在“人生第一粒扣子”的针尖上,却肩负着民族复兴的基石之责。他们或许不会出现在聚光灯下,但他们的名字永远镌刻在孩子的成长里;他们或许没有豪言壮语,但他们的课堂始终回响着“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铮铮誓言。当每一个孩子都能在党的阳光下茁壮成长,这便是小学教师对党最深情的告白,对时代最响亮的回答!

查看更多: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