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阳中学第一党支部 康瑞瑞
这几天,紫阳中学的研学之旅在朋友圈刷屏了。从大熊猫的憨态可掬到映秀遗址的肃穆沉重,从都江堰的千年智慧到杜甫草堂的诗意栖居,这场研学不是简单的"打卡式"旅游,而是一次真正让知识走出课本、让教育回归生活的实践。
2025年5月14日至18日,紫阳中学组织开展了以“感悟自然人文之思,厚植生命家园情怀”为主题的研学旅行活动。本次活动通过实地探访成都及周边多个具有教育意义的研学点,让学生们在行走中学习,在实践中成长,深刻感受祖国的自然风光、历史文化与科技成就,进一步培养了爱国情怀、社会责任感和生命安全意识。
一、活动背景与意义
本次研学活动旨在通过沉浸式体验,帮助学生拓宽知识视野、增强文化自信,并树立敬畏自然、珍视生命的价值观。活动围绕三大核心目标展开:
1.山河万象,厚植家国担当:通过游览成都的研学点,让学生领略祖国壮丽山河,见证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坚定“四个自信”。
2.人文溯源,探索知识魅力:参观博物馆、高校及文化遗址,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的兴趣。
3.敬畏自然,珍视生命价值:走进自然保护区与地震遗址,引导学生铭记历史灾难,增强安全意识与团队合作精神。
二、研学行程与亮点
1.启程与学术熏陶
学生们从学校出发,乘坐火车抵达成都,首站前往西南交通大学。在校园内,同学们参观了校史馆、图书馆等设施,感受浓厚的学术氛围,了解高校的专业设置与学习环境,为未来学业规划奠定基础。
之后来到四川博物院,探索西南地区最大的综合性博物馆,通过35万件文物(含7万件珍贵文物)的陈列,学生们系统学习了巴蜀文明的发展脉络与艺术成就。
2.自然探索与爱国主义教育
探访卧龙中华大熊猫苑,近距离观察大熊猫的生活习性,参观全球唯一的大熊猫专题博物馆,学习濒危物种保护知识,增强生态保护意识。
前往映秀地震遗址,在讲解员的带领下参观5·12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和漩口中学遗址。通过真实的历史场景与抗震救灾故事,学生们深刻体会到生命的脆弱与坚韧,学习了防灾减灾知识,弘扬了抗震救灾精神。
3.科技智慧与文化溯源
参观学习都江堰水利工程,实地考察这一世界文化遗产,学习战国时期李冰父子设计的无坝引水原理,感悟古人“天人合一”的治水智慧,理解其对成都平原千年灌溉的深远影响。
进入杜甫草堂,走进诗圣故居,了解杜甫在成都的创作生涯,感受古典诗词的文化魅力。
三、活动成效与感悟
通过五天的研学,学生们实现了“知行合一”的教育目标:
1.知识拓展:从历史、科技到生态,多学科知识在实践中融会贯通。
2.情感升华:爱国情怀、文化自信与生命教育通过真实场景深入人心。
3.能力提升:团队协作、自我管理与安全意识得到显著增强。
此次研学活动不仅是一次知识的积累,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学生们在祖国的山河与历史中汲取力量,为成长为有担当、有情怀的新时代青年奠定了坚实基础。
最让人触动的是学生们的变化——他们在大自然中学会了敬畏,在历史现场读懂了责任,在科技体验中点燃了梦想。当孩子们为熊猫的生存环境担忧,为抗震救灾的故事落泪,为古人的智慧惊叹时,教育的意义已然达成。这样的研学,不是"玩",而是一种更深层次的学习。
有人说:"教育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紫阳中学的这次研学,正是用行走的方式,让年轻的心灵与历史、自然、科技产生真实的共鸣。期待更多学校能开展这样有深度、有温度的教育实践,让学习不再局限于教室,而是走向更广阔的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