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上圆柱的表面积
果园小学 刘翠玲
我在数学教学工作中已经摸索十几年了,回想自己初上讲台,战战兢兢,害怕自己说错了话,讲错了题。每次上课前无不是仔细备课,甚至把要说的话都写在了课本上,效果却不尽人意。经过十几年的摸爬滚打,小学数学已经教学了几个轮回,我在数学课堂上也游刃有余,挥散自如了。前不久我又一次上六年级数学下册《圆柱的表面积》,勾起了自己三次上这节课的回忆,小记如下。
一、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第一次教学《圆柱的表面积》是在走上讲台的第二年,学校安排听课,我按照课程进度讲到这一课了,我精心准备,反复看了课本、教学用书、教学设计,设计了如下思路:
先回顾了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概念及计算方法,引出圆柱体的表面积概念,学生顺势得出计算圆柱体表面积就是三个面的面积之和。在难点侧面积如何计算方面,我采用演示法,拿了个大剪刀现场剪开、展开,变成了长方形。学生恍然大悟,之后总结算法,安排习题。整个课堂四平八稳,学生表现积极,课后做题,出错较少。课后老师们评价不错,转承启合得当,任务完成较好。得到好评后,我洋洋自得了好几天。现在想来,是我课前准备充分,把每一步都想好,牵着学生的鼻子走,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了我预设的轨道。可谓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二、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第二次上《圆柱的表面积》是在六年前,在新课程改革中强调知识的生成,强调学生的体验,让学生经历知识的探索过程。这次我把重点放在了侧面积的探索上了,采用分组,自己动手剪侧面积,让他们经历了侧面积只要是沿着直线剪总可以转化成长方形或正方形的过程。孩子们自己探索总结出侧面积的计算公式,果然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他们经过自己的探索,将转化思想渗入头脑,体验成功的快乐。孩子们很有成就感,在练习时很少用错公式。真可谓是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三、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黄沙始到金
前几天我第三次讲《圆柱的表面积》。课前我就在想,前两次讲这节课总觉得有遗憾,这节课该怎么讲?数学课应该是给学生一种思想,不仅仅是一点点知识。在教学这一单元知识时,我将数学转化思想放在首位,提前埋下了伏笔。在教学圆的周长时,让学生测量圆片的周长,我没有直接告诉孩子们测量方法,而是给了他们一些工具,孩子们把圆片在直尺上滚动、用绳子测量后再量绳子等等,整个过程总是在转化中度过,将曲线转化成直线。在教学圆的面积时,我充分调动孩子们的积极性,让孩子们用学具摆一摆,拼一拼,再用多媒体展示越分越细越接近长方形,孩子经历感受了化圆为方的过程。而教学圆柱体的面积该怎么办?我想把课堂还给孩子,让他们自己探索圆柱的表面积。课堂有条不紊地进行着,我先用多媒体回顾了圆的面积探索过程,长方体的表面积计算,然后抛出本节课的问题:如何计算圆柱体的表面积?经过观察,孩子们得出把上下底面积加侧面积就可以了。怎么算侧面积?孩子们纷纷动手将侧面积展开,得到了一个长方形。就在这时一个孩子站起来了:“老师,我可以将这三部分拼成一个图形。”原来他说,将上下两个底面平均等分后,可以拼成一个以底面周长为长,以半径为宽的长方形,再和侧面展开的长方形拼在一起,就是一个大的长方形。听完,我惊呆了!这是一个新的方案,教材、教参里都没有的方案。我马上肯定了他的想法,就和同学们一起探索这个新的想法,一起总结了圆柱体表面积的计算公式:2πr(r+h)。这个公式所有书里都没有,我们似乎找到了新方法。然后我引导孩子们看看课本上的方法,两个底面积加侧面积:2πr²+2πrh。这两个算法有联系吗?通过观察,孩子们发现,原来这两种算法是一回事,但是用第一种算法在计算时快捷方便,这个算法得到孩子们的认可。想着这节课孩子们的表现,真可谓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黄沙始到金。
回想这三节课的教学,让我感觉了数学教学魅力无限,不同时间教学,有不同的教法,孩子有不同的收获,我也有不同的感受:第一次是教授知识,简单的传授;第二次是强调学生体验,有了学生的参与;第三次是教学一种思想,只有思想上有了感受,才会有新的发现。看来,给孩子传递一种数学思想远远比方法更重要,我想这也是数学教学的真谛吧。
这三节课,也展示了自己数学教学的历程,经过十几年的磨砺,数学教学也慢慢积累了经验,让自己教的轻松,让学生学有收获,也算的上守得云开见月明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