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
首页 > 教育文苑 > 正文

用文学唱响非遗

[2021-01-12 15:19:03] 来源: 编辑: 点击量:
评论 点击收藏
导读:辛丑年新年的第二天,我有幸参加安康市文联《汉江文艺》平利县大贵镇创作基地的挂牌仪式。

汉滨区关庙镇勇胜小学  李华磊

辛丑年新年的第二天,我有幸参加安康市文联《汉江文艺》平利县大贵镇创作基地的挂牌仪式。

来自安康市的作家、书法家、画家、文艺工作者、镇村领导三十余人相聚在一起。以非遗为话题,举行捐书、授牌活动。儒林堡村党支部书记朴实的欢迎词拉近了彼此的距离,烙画传承人对烙画和烙画创作做了详细的介绍。我在心里默默思考烙画到底是何种画派,期盼能早点目睹烙画作品。

烙画主人为其陈列室命名为“儒林望园”,我们一起参观了其挂在室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作品——烙画。一幅幅独具特色的烙画,带给人视觉上的盛宴,精神上的享受。

烙画的色调看起来单一,不同于水彩画和水粉画。实际上创作起来并不容易,需要用烙铁一点儿一点儿烙出来,没有一定的美术功底是完成不了一幅完整的烙画作品。参观者纷纷拿起手机拍照留念, 其中有一幅画是烙画传承人和一位女孩的画像,这幅作品吸引了我的眼球。烙画传承人告诉我:“给我做肩部按摩的女孩是一位高位截肢的姑娘。由于一次意外,女孩四岁时被截肢,我义卖我的一幅烙画作品,把钱捐给这位小姑娘的家人,希望她早日康复。一年后,我去看望这个小姑娘,临走的时候,小姑娘要给我按按肩部表示感谢,我收藏了这张珍贵的照片,回家后就创做了这幅作品”。听完烙画传承人的叙述,我为烙画传承人的爱心感动,也为小女孩有一颗感恩的心温暖。我仿佛看到了女孩一双清澈的眼睛以及其对烙画技艺羡慕、渴望学习的内心。

烙画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掌握这项技艺的人我还是第一次看到。我心想:掌握这项绝活儿的一定是一位留着长胡须的老人,可眼前这位看起来苗条文静的女子,居然有如此精湛的手艺!

当我还在沉浸在欣赏一幅幅精美的烙画时,同行的画家、书法家已经拿出自己的家什开始工作。画家、书法家不顾天气的寒冷,满足了在场每一个人的要求。当我们每个人得到自己心仪的书法作品或者美术作品后,心中的那份快乐、收获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艺术是相通的,书画家的现场创作让“儒林望园”内涵丰富起来。置身“儒林望园”,眺望眼前的山,让我们看到了一种别样的风景。

同行者不知是谁说了一句:今年是农历牛年,可以让烙画家和画家分别创作一幅有关牛的画儿。画家很快创作出一只扬蹄奔跑的金牛;烙画家无奈地笑了笑说:烙画的工具今天没拿回来。大家显得有点失望,看来亲眼目睹烙画家创作的愿望只能在下一次实现。

冬日的天气寒气逼人,但现场没有人喊冷。不知是艺术能够御寒,还是人们为了欣赏艺术而忘却了寒冷。

揭牌仪式是当日的重头戏。当《汉江文艺》执行主编和平利县文联顾问同时揭开红绸花的那一刻,现场的掌声、欢呼声让宁静的山村瞬间沸腾起来。大家踊跃地唱起了歌谣,一曲曲优美的歌声,让我的心暖暖的。

相聚的时光总是短暂,不知不觉太阳已经下山。当我们坐在车上告别时,车窗外握手、话别的情景让我内心再次感动,十几分钟后,我们才勉强关上车窗。

坐在返程的车上,我的脑海里像过电影一样回顾当天的一幕幕。高山出雄鹰,山沟飞凤凰。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广袤的农村大地亟待挖掘、保护。

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需要传承,更需要作家用手中的笔去宣传。我清晰地记得在授牌仪式上《汉江文艺》执行主编的一段话:一个有文化的人,必须有根植于内心的修养,有无需提醒的自觉,有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有为他人着想的善良。烙画不仅仅是画,它更是一种文化,正是有了烙画传承人几十年来的坚守、发扬、传承,才让这一传统技艺流传下来。

科技的进步给我们带来了许多便利,但也让无数传统的手艺在不断地消逝。记住非遗,把根留住,是无数非遗人的愿望。

用手中的笔写自己看到的非遗,留住乡愁、留下记忆是我们作家义不容辞的责任。

查看更多: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