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
首页 > 教育文苑 > 正文

回首不问夏秋收 低头仍做耕田牛

[2020-06-06 00:28:15] 来源: 编辑:燕子 点击量:
评论 点击收藏
导读:32年的教育生涯使我不负韶华!它给我际遇,结识了成千上万的娃娃;它给我展现激情的舞台,点燃了一盏盏明亮的心灯;它给予我充实的人生,让我感悟生命的光华!

 汉滨区江南小学校长  余维贤

       不知不觉已经走过了32年的教育年华,岁月的风霜把两鬓一根根的黑发擦白,把额头上勾画成层层的梯田,把直直的背拉弯,把明亮的眼睛蒙上几层厚厚的纱……

       “逝者如斯夫”,有人问我:“你还有十几年的职业生涯,假如让你重新选择,你会干啥?”我毫不犹豫地回答:还是教育,特别想干理想的教育。

       32年的教育生涯使我不负韶华!它给我际遇,结识了成千上万的娃娃;它给我展现激情的舞台,点燃了一盏盏明亮的心灯;它给予我充实的人生,让我感悟生命的光华!

 

(一)山山水水师生情

       1988年,19岁的我分配到了原茨沟区东镇初级中学。那所学校三个年级,三个班,十几个老师,老师和学生大部分住在学校,伙食师生分灶,学生生活、学习条件很艰苦:每周酸菜、每顿玉米粥。偶尔换胃口、清水白面亦无油;晚上煤油灯、早起鼻孔臭(煤油烟子味)。艰苦的学习条件,让很多学生产生辍学的念头,为了能带给他们更多的学习、生活的乐趣,使他们产生对学校的依恋感而尽可能的不辍学,我利用师生住校充足的相处时间,在秋日天高云淡,山上红叶遍野、河里螃蟹肥美的时节,到山上看红叶,和胆大的男生抓螃蟹;冬日,晨雾蒙蒙,寒风习习,几十名学生,几个老师,沿着弯弯的乡村公路伴着“咔擦咔擦”的脚步声晨跑;春日融融,背上粮和菜,带上锅和水,在雷打摧(山名,离学校不远)野炊,去二郎泉远足爬山(20多里山路);繁忙的夏季带领学生帮学生家收割小麦,在河里浅滩游泳;每年的元旦,和孩子一起演《打电话》《刘海打柴》等小品;那时的班会课,我给学生读《人生》,讲《三国》,尽管那时没有补课费、班务津贴,但是学生晚自习,我全部承包,虽然我带英语学科,但是学生的语、数、政辅导兼带。学校教师不足,我教学生画素描;没有体育老师,我就学课本里的军体操,教学生扎马步、练打拳……

       那时根本没有学科教学的边界,没有校内校外区域工作时间的划分,在师生的共同生活中,交流、碰撞、探索、实践;那时融洽师生的关系,深厚的师生友谊,点燃了学生奋发向上的心灯,点燃了他们渴望改变封闭在山沟沟里命运的希望。

有人问,“你刚参加工作的时候,国家还没有推行素质教育你就在搞真正的素质教育,这些念头是怎么产生的?”坦率的说,是出自教育的使命。那些封闭在大山里孩子,生活艰苦,信息闭塞,他们应该走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

       天道酬勤。三十多年过去了,现在他们中有的成为成功的企业家,有的成为奋战在教育战线的标兵,有的成为乡村带头致富的骨干……

(二)闯闯拼拼家乡情

       1994年10月我调回到家乡学校——建设初级中学。2006年我担任学校校长。那时建设初中的办学条件相对很差,师生厕所屋顶漏雨,地上水滩坑坑洼洼,难以下脚;土操场没有围墙,篮球滚到农民地里,主人家捡起球拿着就走,体育课成为摆设。

       为了改善办学条件,我带着班子成员到学校所在村组化缘,到镇政府申请项目,四处奔走求熟人、托关系、拉赞助,先后争取资金50多万元,修厕所、盖淋浴池、硬化场地、修院墙,建大门,硬化学校道路,5年的努力,一所校容校貌焕然一新的学校呈现在人们面前。

       原建设初中服务半径十多公里,许多学生离学校很远,早上六点钟就起床在家吃早饭,中午不回家,中间学生十多个小时不能进餐,要一直饿到下午放学回家才能吃午饭。那时也没有营养午餐补助,有些体质差的学生只能中途辍学。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我在当时学校经费非常紧张的情况下,为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每天中午补助0.5元(一包方便面),学校提供热水。虽然只有0.5元,那个时期却是农村学校里破天荒的事,此事受到社会好评,安康电视台和安康日报媒体等进行了报道。为了改善教师的伙食,学校承包了院墙外的三亩土地,种植蔬菜瓜果,这既锻炼了学生的劳动能力,也降低了教师伙食费用,事虽小,对于“情感留人”的管理方式起到了较好的作用。

       学校发展永远在路上。即使在现在办学条件极大改善以后,学校发展还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等、靠、要”的被动思想会滞后学校的发展。作为学校的管理者,开动脑子,多方筹划,“办法总比困难多”,学校发展是校长必须的担当。

(三)涓涓细流好育人

       小学教育比较特殊。小学生是“睁大眼睛看世界,分分秒秒学大人、时时刻刻在变化”的特殊人群,此阶段是培育良好的习惯和品德最佳时期。

       教育家都说,良好的品德教育在家庭,家庭教育影响孩子一生。良好的家庭教育需要高素质的家长。江南小学虽然是城市学校,但是随迁子女和留守儿童达70%以上,家庭教育主要靠爷爷和奶奶。这些五六十年代出生的人,由于他们那个时代条件的限制,文化水平不高,教育观念保守,教育方法简单,他们有把孙儿孙女教育好的愿望却没有教育好的能力(比如亲子共读共写、辅导英语课程等),家校共育平台是解决这一矛盾的有力抓手。

       “家校共育”主要指的是理念上的引领、方法上的指导、实践活动上的同步。2017年我到了江南小学后,致力于“理念引领”。借助微信平台,我以书信,表扬稿等方式,让家长关注儿童身心的特点,改进教育方法、改善亲子关系、构建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通过《家风建设》引领家长形成系统的家庭教育思想(注:家风建设是《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所提出的主要育人方式之一);通过《励志教育故事》积极推进家长与孩子的交流沟通,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口语表达、涵育品德教育;通过《家庭教育故事》引导家长转变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理念引领的目的使家长明白,要让孩子改变不良的行为习惯,家长首先改变自己的观念、行为、形象等。

       一年来,我写了十多万字的教育文章,《良好的家庭教育从哪儿开始》、《有一种爱叫松手》、《种子的力量》、《不要让制度的笼子越扎越紧》、《是错爱还是无奈》等文章受到老师,家长的一致好评,先后有四篇文章发表在陕西素质教育上。

       “既然选择就无怨无悔”。我选择了教育,我就热爱到底!无论是老师还是学校领导,我时时置身于学生之中,思考他们的喜怒哀乐,参与他们的活动,向他们招手,向他们微笑,向他们祝贺,拍拍他们的肩表示友好,拍拍他们的屁股表示提醒;无论是老师或者领导,我要求学生做的,我尽量做到:捡起地上垃圾,关掉滴水的水龙头,用微笑回报他们的问好,用微笑宽容他们的吵闹;无论是老师还是领导,不管在那个学校,我总是以“主人翁”的姿态,每天早早到校,每天写工作记录表,每天楼上楼下的巡查,防止学生恶意地打闹;无论春夏秋冬、无论繁忙应酬,我总是挤出时间听听教育讲座,读读教育文章、圈圈点点,批批写写;无论现在还是将来,我仍然做一个“学生”。坚持阅读、坚持思考和反省、坚持不间断的写日记、坚持有了灵感就记录的习惯(手机成了笔记本,在阅读、听会、看电视、睡觉前......一些受启发的事、道理、想法等我就马上记录在手机上,有空就整理。)我坚持“活到老学到老”,教育永远是缺憾的艺术,我想做的更好。

       32年来,无论春夏秋冬、还是烈日暴雨,我总是在黎明中从家出发,在夕阳下离校,步履匆匆;在工作中,我不断学习、积极思考、坚守立德树人的信念,在以生为本、素质教育、关心教师、引导家长等方面踩着时代的鼓点、迎着教育改革的黎明出发。恍惚间,32年就这么过去了,回首走过的岁月将更加坚定我将来的道路:低头仍做耕田牛。

查看更多: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