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
首页 > 教育文苑 > 正文

浅谈《论语》中的“孝”

[2020-03-21 00:06:03] 来源: 编辑: 点击量:
评论 点击收藏
导读:“孝”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核心价值之一,在“百善孝为先”这样的传统价值观浸润下的中国人,对“孝”推崇备至。《论语》对中国人“孝道观”的形成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孝”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核心价值之一,在“百善孝为先”这样的传统价值观浸润下的中国人,对“孝”推崇备至。《论语》对中国人“孝道观”的形成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2020年的全民抗疫期间,我有幸在汉阴县国学经典教育群中聆听了专家、骨干老师的讲解与交流,在和诸多优秀老师的抱团成长过程中,我再次当一回小学生结伴而行,捧起《论语》,深入的读原文、悟原理,在学习了《论语》前两章内容之后,我自己的内心也是有所顿悟和明朗,现就前两章对孔夫子的“孝”进行简单的阐述。

首先,孔子认为,儿女的孝不应仅局限于供养父母,让父母有吃有穿,而是应该对父母报有一种纯乎天然的敬爱之情。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父母给予我们的不仅是吃穿用度,而是发自内心的慈爱之情。对于现在社会,所有的父母都不愁吃穿用度,那么这样了,父母就快乐了吗?其实不然。

其次,孔子认为儿女应该体贴父母。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出门在外应该让父母知道自己在何方,除了像疾病这种不可控因素造成的偶发事件,不应该做出让父母担忧的举动。其实不难想到,儿女应该做到这些正是建立在父母关心我们的基础上,除了父母,又有何人会时时刻刻在乎我们去往哪里?是否平安呢?我们又怎能去伤害这些真心爱护我们的人呢?当今社会,有很多的父母无依无靠的在家,成为了留守老人,子女只是定期的寄钱回家,让父母买所需之物。也许对于子女来说,父母的确是“老有所养”了,一年到头子女给的钱从来都没有断过,但是没有亲情的陪伴,没有子女的嘘寒问暖,真就是孤家寡人的生活着,仅仅是“活”着的!更有甚者子女之间为了赡养父母问题,兄弟姊妹大打出手,亲情支离破碎,更是寒了父母的心,父母含辛茹苦养大的子女,到老了反倒是觉得父母成了自己发家致富的包袱和累赘了,多少父母面对这样的局面心若冰霜呀?

第三,孔子也告诉我们,对待父母要和颜悦色。“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我们与父母在一起的时间是有限的,所以要在有限的时间里对父母的态度好一点,劳而无怨的侍奉父母,让每每回忆都是美好的场景,这是孔子想要告诫我们的。对于父母而言,他们有不对的地方我们应该轻微婉转地劝止,看到自己的意见没有被听从,仍然恭敬地不抵触他们,虽然忧愁,但心中也不生怨言。

说到这里我很是惭愧,曾几何时,我总是认为父母无衣食之忧就是很孝顺他们了,仅仅是在物质上让他们得到了满足,根本就没有认真的去考虑如何让父母从精神上富足起来,也真正的“乐”起来。记得父母刚刚学着使用手机玩微信、刷抖音等新媒体的时候,每每他们向我问一些简单的操作时,我总是很不耐烦的给他们说,现在回想起当时他们那种失落和沮丧的表情,心里很不是滋味。再想想自己从小到大、已至成年,他们总是不厌其烦、耐心的呵护自己成长,无论简单亦或是困难的事情,他们从未缺席过我生活中的每一个艰难困苦的“坎”,更是从无怨言和不耐烦。至此,深深的自责油然而生。

孝是成人后“常回家看看”的那份心意;孝是功成名就之后的丰厚报答;孝是父母卧病后的悉心照料……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百善孝为先,这是民族历史上的佳话。在这个物质纵横的时代,不论我们做什么,或者说是我们是否成功了,孝都离不开我们,我们也不能离开它,它是我们的在社会上立足之本,做人之基础。读之、悟之,只有自己从点滴做起,将经典文化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始于事亲,中于事亲,才能忠于立身。

(汉阴县涧池镇中心小学  曾婷婷)

查看更多: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