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
首页 > 教育文苑 > 正文

灵动的语言 精彩的课堂——读《王崧舟与诗意语文》有感

[2020-01-03 17:04:49] 来源: 编辑: 点击量:
评论 点击收藏
导读:周末的天气真好,碧霄灿阳。偌大的学校分外寂静,坐在办公室阅读的自己会听到风吹落叶沙沙的声音,偶尔鸟鸣飞过的动静。

周末的天气真好,碧霄灿阳。偌大的学校分外寂静,坐在办公室阅读的自己会听到风吹落叶沙沙的声音,偶尔鸟鸣飞过的动静。从早上九点至下午五点,胸腔内被浓浓的书卷气充斥,不知疲倦,不觉孤独。《王崧舟与诗意语文》像今天春日里的暖阳洒在我的心房,‘诗意浩荡’铺满我的心床。”这是我拿到《王崧舟与诗意语文》之后的第一阶段阅读感受,记录于2019414日。那一天,在沉醉的文字中流逝了时间,在流逝的时间里,文字激燃了我的梦想。那些信手拈来的名师名句,那些含义深刻、启人深思的至理名言,那些深刻别致的文本解读,那些精彩纷呈的教学案例……内心的震撼难以言说。自此后,我的教育理想中走进了一位大师——王崧舟。

除了认真拜读王崧舟的《诗意语文》外,我也在网络上细细观摩品味了王老师的经典课堂实录。他那荡气回肠的《长相思》,凄凄惨惨的《二泉映月》,深情感人的《一夜的工作》,“游戏”风格的《两小儿辩日》,精美大气的《枫桥夜泊》,努力探索语文意识的《慈母情深》等诸多课例,让我充分领略了课堂教学无穷的艺术魅力,原来语文教学可以这样“诗意”。

一、有温度的课堂评价语

在王老师的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每一次评价都那样细致、新颖,恰如其分。始终以“体认、激励”为造型的评价语言,去感受生命,唤醒生命。

“一个人在语文课堂上能滔滔不绝地说那叫能力、水平,但能够专心致志地听那叫修养。学好语文不光要有能力,更要有修养。”

“说不清是正常的,说得清才是超常的。”

“不着急,美的字眼,是需要用时间慢慢咀嚼的。”

“你把自己放进去了,你已经走进了作者的内心世界,你不是在读文字呀,你是在替作者,不,你就是作者,你在向自己的母亲倾诉啊。”

“经过你这么一读,这段文字的意思就全明白了,不需要再说明什么了。所以,有了疑问,最好的方法还是读书啊。”

“听得出,你在努力,在一点一点地进步。跟第一次朗读相比,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凡此种种,不胜枚举。王老师对学生发言的精彩回应、准确评价、恰当点拨让人感叹。那抑扬顿挫又不紧不慢的话语字字入耳,似吹面不寒的杨柳风,让语言与精神协同共生。我相信王老师的体认性、引导性、激励性的评价语给学生的心底涂上了温暖的底色,也通过这种极具表现力和穿透力的语言创设一个“无压力、轻松”的课堂,同时也营造出一个诗意的“场”。

在书中的记录还有这样一个细节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王老师在执教《荷花》这一课时,有一个环节是让学生想象写话:你就是一朵白荷花,白荷花就是你,你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那么急切,那么激动,那么争先恐后,那么心花怒放。现在,你最想说些什么?最想做些什么?其中有一个孩子是这样回答的:我是一朵孤独的荷花,从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我多想找几个小伙伴跟我一起捉迷藏啊!王老师以他的敏锐和警觉,关注孩子文字背后的情绪表达。他问在场的学生“谁愿意跟这朵荷花交朋友?”学生们纷纷举手,王老师继而化身为慈祥的长辈,真诚地说:“不孤独,孩子,不孤独。你有朋友,瞧!他们都是你的朋友。”这就是诗意的语文老师,这就是一个“优秀而大写”的语文老师,他用自己的慈爱、宽容、内敛温暖着孩子,他用自己的生命抚触孩子的生命,教育的品格自在其中。

二、文本的独特解读,语言文字的细读

“语文是五千年中华传统文化大海中的一滴水珠,应该从这一滴小水珠中,使学生体悟到中华文化的博大与精深,于己打好人生的底色,于国传承和光大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语文是民族文化的根。”这是王崧舟老师的大语文意识。王老师底蕴深厚,解读文本有独到的功力。他解读文本,不是就文本读文本,而是细察文本内涵、还原其本源,从文化的角度拓展文本外延,超越文本。

最震撼我的是王老师对《枫桥夜泊》的解读。这首诗共28个字,诗的前两句意象密集,“落月”“啼乌”“寒霜”“江枫”“渔火”“愁眠”,包含了6个意象,形成浓郁的“愁”的审美情境。后两句只写一件事:卧闻寒山寺钟声。意象集中于“钟声”,其意境疏朗空远,愁绪更加浓厚悠长。张继的《枫桥夜泊》之所以能收入《唐诗鉴赏辞典》,并成为千古绝唱,是因为他创造了钟声作为“愁眠”的意象,将钟声写得扣人心弦、感人肺腑。历代文学评论家及我们读者大多认为“愁眠”即诗眼,而王崧舟老师解读时则独具慧眼,抓住了《枫桥夜泊》这一特有的文化意蕴,把视角落在“钟声”上,既抓“愁眠”,更抓“钟声”;并以此诗“钟声”为源,精心收集了唐朝以来历代文人描写“钟声愁怀”的诗句,进行钟声愁眠文化的有机整合。导入是按从今到古的顺序用多媒体出示的,结课时出示的顺序恰恰相反,从唐代、宋代、明代、清代、当代——一千二百多年的诗句串联起来,引领学生深情的吟诵,让钟声在吟诵中一次又一次叩击着每个学生的灵魂,让千年钟声代代相传的无限魅力在吟诵中不知不觉浸入学生的心灵。教师自然地引出“文化”,引出“经典”,让学生通过“愁眠”走进诗人的生命世界,更享受到经典文化千年钟声的魅力。王崧舟老师的这一课犹如一幅徐徐展开又徐徐卷起的画卷,短短的一节课,仿佛让我们穿越了时空,进行了一次千年的经典文化之旅!

在《泊船瓜洲》的教学中,王老师结合诗的创作背景,从三个层面解读了“绿”字的妙处。一妙在“形象”,使原本抽象的“春风”有了鲜明的形象;二妙在“意味”“绿”是生机,是活力,是希望,是憧憬,是少年的气概;三妙在“理趣”“绿”由“春风”带来,象征着皇恩浩荡,象征着变法图强的信心。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解读让人恍然大悟。

《丑小鸭》一课,王老师结合作家梅子涵对“丑小鸭”这个意向的阐释,这样解读文本:篱笆里面是不幸,道路是过程,湖是结局。美丽成了丑,是由于篱笆的限制;丑成了美,是由于走出了篱笆。

王老师以自己深厚的文化底蕴、敏锐的语文意识,既对文本进行个性化的解读,又细致入微地体悟、品味每一课经典的语言文字。

在这本书中的第二部分“诗意拓荒——我的教育思想”中的第四篇章,王老师就“语文意识”这一主题做了一个实验,完全随机地选取了“人教版”一至六年级的12册书中的第17课,分别分析、阐释了每一课2个点的语文形式之美。《小壁虎借尾巴》中拓展出:小雨的尾巴——摇,老牛的尾巴——甩,燕子的尾巴——摆,这样精致的语感图式,学生进一步丰富后就有了:松鼠的尾巴——翘,猴子的尾巴——竖,狐狸的尾巴——拖等内容。再如,挖掘出《酸的和甜的》这种寓言的隐喻之美,由此展开语言文字训练点。《雪地里的小画家》的“合辙押韵”,《望庐山瀑布》中诗眼“疑”的妙处,《孔子拜师》中的精妙的语言所展现出的秩序和文化,《可贵的沉默》中对破折号的关注,感悟文章的张力与留白……这种敏锐的发现,细腻、平实地捕捉让我耳目一新,也为我开启了语文教学的天窗。

从王老师独特的文本解读和语言文字的细品中,让我意识到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语文意识何等可贵!所谓“语文意识”就是关注文本“怎么写”、“为什么这么写”的意识。他在书中进一步阐释:“怎么写”是话语形式问题,“为什么这么写”是话语意图问题。话语形式包括遣词造句、谋篇布局、表达方式、修辞方式、语法结构等问题,就是语感问题。而话语意图包括言语动机、交际目的、语言环境、文体特征、语言风格等问题,概言之就是境感问题。语文老师应该既有良好的语感素养,又有良好的境感素养,既能够关注话语形式又能够关注话语意图。这才是圆融的、完整的诗意语文。而语文老师能发现这种语文意识就需要“尖锐的敏感”、“谨严”的思考、“极艰苦的挣扎”。

三、生成课堂的智慧

一个智慧的生成,一节精彩的课堂,更多地来自教师临场精彩的智慧引领。王老师真实再现了自己第一次面对课堂突发情况的不知所措,在痛定思痛的反省中最终用自己的教育机智呈现了一堂精彩的生成课。在讲授《我的战友邱少云》这一课,学到“邱少云被烈火烧身”这一内容时,王老师播放了《打击侵略者》的视频剪辑,并配有深情的旁白,最后问学生:面对这样一位战士,你有什么话想对他说吗?学生受到感染后激情澎湃地发言,但有一个学生这样说:“邱少云,你真是个傻瓜。假如我是你,我就打几个滚将火扑灭。”当课堂出现这种状况时,该如何把控?王老师将“这个当下”当做课堂赐予他的礼物。在一片寂静中,王老师沉默着,继而用缓慢而低沉的声音问道:“孩子,你不希望邱少云死,是吗?我理解你的心情,我也相信,在邱少云的内心深处一定有——我要活下去的念头,但是,此时此刻,面对残酷的战斗形势,面对自己的危险处境,一定还有另一个坚定的声音对他说……”短暂的思考后,学生纷纷举手发言。就这样,王老师用自己的智慧成就了课堂。

至此,我深切的感受到,课堂教学的核心目标确立后,只管放手于学生,发散学生的思维。即使学生思维如脱缰的野马,如断线的风筝,但具有教育机智的教师总能为其导方向,激情感,净灵魂,师生将共同创造出精彩,展示生成课堂的魅力,并回归隐形的核心教学目标。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王崧舟老师的课堂教学魅力源自他对语文的一腔痴爱。他用《红楼梦》中“莫失莫忘,仙寿恒昌;不离不弃,芳龄永继”来倾吐他和语文的感情,他说“在流转不息的生命之轮中,我为语文而来!”王崧舟老师的课堂教学魅力更源自那深厚的底蕴——用书堆起来的底蕴。王老师的书房有一副对联“明月一帘无心照,诗书半斋随意读”,他坚守“生命不息,读书不止”。他广泛阅读,读宗教类、哲学类、文学类、美学类、“老三论新三轮”等,正如他所说“读行天下,有境界自成高格。”阅读为其积蓄了生命的能量,涵养了深厚的底蕴。王崧舟老师的课堂教学魅力更源自对自己的不断反省,不断超越。

读完《王崧舟与诗意语文》,我久久不愿放下,还想再读两遍、三遍……眼前呈现出王老师那灵动的语言,令人回味的精彩课堂。他课堂中的睿智、儒雅而有温度,讲座中的妙语连珠、侃侃而谈,文字中的深沉、诗意。他将语文教学融进自己的血液,执着追求人生理想,也在语文教育的艺术中体悟生命的真谛,诗意的栖居在大地。

(汉滨区果园小学     刘红

查看更多: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