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只断翅的小鸟,飞上蓝天是我最大的目标。看到身边的孩子在旷野奔跑,孤单的自己感觉有些寂寥……”当我听完这首歌时,我的眼前涌现出残疾孩子为了能够生存要比常人付出很多倍努力的画面,残疾孩子更需要关爱,凝聚爱心。我被这一幕幕所感动,有了积极参与为残疾儿童 “送教上门”活动的动力。差不多经过三学年的努力实践探索,我积累了一点经验,其中的点点滴滴都饱含着我们对残疾儿童的一片爱心和责任心,饱含着我们对特殊教育的付出和努力。
孩子递给李老师一个红彤彤的苹果
一、了解情况,简单评估 这学期由于我之前送教的孩子毕业了,学校又重新给我安排了一名孩子,名叫李梦希,家住平梁镇石门寺村,三岁时因为一场疾病导致智力残疾和语言障碍。他从没有接受过有效的教育,生活不能自理,今年到了上学的年纪,可是无法像正常孩子那样入学读书,各方面发展相当迟缓。一般的交流、观察等方式都不能全面了解孩子的具体情况。我们通过与家长沟通,了解了孩子的家庭成员、成病原因、发病规律、治病经历、生理状态、生活习惯等相关情况,并结合学校送教领导小组的建议给孩子制定了送教方向,设置课程。每堂课做到认真备课,教具准备得当,坚持每月按时给孩子上课。
李老师教孩子用手指识数
二、走近身边,开启心门 家里有一个这样的孩子,家长难免会心疼、觉得亏欠他,给其充分的溺爱,加上没有同龄孩子愿意与其玩耍,所以李梦希性格比较孤僻,没有语言能力,不愿意理人,没有办法进行语言交流,给我们送教工作带来了很大的难度,让送教老师感到很困惑。面对这些实际的情况,我们只能慢慢来。首先耐心引导孩子控制好自己的情绪,从手机上播放儿歌、动画片,带各种玩具或食物来吸引他的注意力,争取跟他建立友好的关系,从最基本的肢体动作开始训练,教他发音,用手指认识数字;给他带彩色铅笔、绘本故事书,多彩的积木,通过讲述有趣的故事,观看绚丽的图画和搭建积木的游戏去让孩子感知和认识身边的简单事物;并指导建议家长加强对孩子进行日常自理能力的训练,多带孩子出去与小伙伴玩耍,让他能逐渐融入社会。经过不懈努力、反复刺激,孩子们慢慢接受我们的到来,从开始的嘴巴紧闭、不理人,到后来有了简单的“呀呀”的交流,在我们每次的来看他时,孩子都会喜笑颜开,会主动到门口接我们。记得有一次,我和刘书记一到梦希家门口,车刚停稳,梦希就从家里跑出来,牵着刘书记的手让我们进门,搬来凳子让我们坐下,给我们拿了两个红彤彤的苹果,还让刘书记抱他。看着孩子的这一系列的举动,想想尽管在教学开始遇到很多困难,但我们没有放弃,一遍又一遍地教,孩子终于有了一点点的进步,我们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激动。
李老师陪孩子玩积木
三、持之以恒,送教到位 爱心是每个从事特殊教育的老师所必备的,在“爱与责任”的召唤下,我们每月至少进行两次送教,风雨无阻、从未间断,用持之以恒的爱心来抚慰残疾孩童的心灵,让残疾儿童在智力、肢体活动能力上得到一定的提高,让他们拥有和正常孩子一样心理发展的需求,享受与人交流、得到关爱的需要。但是,要让他们在认知、感知等方面有明显的提高是相当困难的。因此,我们注意因材施教,从简单的常识教起,运用游戏形式,以生动的语言、形象的动作、丰富的表情来感染学生的情绪;表扬、鼓励孩子,帮助孩子建立学习意识、树立信心;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也是送教上门的重要教学内容,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将动作分解,每一个动作都重复多次,更多的是手把手地教孩子,直到孩子能较为熟练地掌握。
开展“送教上门”是一项长期的特殊教育工作,送教工作平凡而艰辛,但是只要是孩子们需要,我们将会义无反顾把工作持续下去,不断学习、探索、完善送教工作,把它做实做好,就像牵着蜗牛去散步,静候一路花开。
(汉阴县平梁镇中心小学: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