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是一门看似“冰冷”的学科,它需要在温暖的课堂文化中彰显其醇厚与魅力!尽管有时候这份“温暖”并不是来源于数学学科的本身,但依然能使德育教育在数学课堂中瞬间升华。
今天的这一节数学课,对于五年级十班同学们来说,是不寻常的一节课。因为偶然发生的事件,让孩子们真切地感受到父爱的伟大:一位“粗鲁”的父亲,爱的深沉;一位“优雅”的父亲,爱的真切。孩子们经历了对父爱的迷茫到释然、懵懂到理解,使人文教育在我的数学课堂中像花朵一样美丽绽放。
早上,一位男孩与父亲闹别扭不想上学,被父亲强制送到学校。刚到校一会儿,又打电话谎称自己肚子痛,已走在上班路上的父亲,不得已又急忙开车赶回学校。在老师和父亲的交流下得知,孩子从小跟着父亲长大,平时忙于工作的父亲,为孩子付出了很多,但是却不能得到理解。男孩最近老说肚子痛,每次带到医院检查,医生却说没有病,就这样连续折腾好几次,父亲显得十分无奈。我了解情况后,便开导孩子,但男孩却表现出倔强和沉默。也许是几天来被孩子莫名其妙地折腾着来回跑,也许是父爱的委屈和不被理解,这位深沉的父亲瞬间怒火爆发,全然不顾有老师在场,猛地一脚把孩子踢倒在地,被吓了一跳的我连忙拦住这位“愤怒”的父亲,又拉起大哭的孩子。而这时生气的父亲已无法压住内心的怒火,在我还没反应过来时,又踹了孩子一脚。最后这对“冤家”父子的“对垒”,在老师努力地劝说和安慰下,孩子才开口说原由。他认为,爸爸不关心他,整天忙着工作,忙得连自己的生日都忘记了。无奈的爸爸,在老师又一次强硬阻拦下,才没有再次动手打孩子。而这暴力的一幕却被班上个别学生看见了,也在班上窃窃地聊了起来。
上课铃声响后,当我带着孩子走进教室,同学们都用以同情的眼光看着他。为了不再让男孩再伤心,我没有对这件事做任何评价。作为老师的我,感觉此时此刻他更需要的是安静!
我开始上课,这时响起了“砰砰砰”地敲门声,当我打开门后,看到的是前几天我们班一位因骨折住院的女生的父亲。他双手交叉毕恭毕敬地站在教室门口,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表情平静而虔诚,说话也因拘束而显得结巴。他要表达的是:孩子住院了,不能来上学,给老师添麻烦了!感谢老师对孩子的关心,想请老师给孩子布置些复习的作业等等。言语间,父亲的眼睛不时地看着班里的学生,也许是因为看到别人家的孩子都健康地坐在教室里学习,而自己的女儿却躺在医院里忍受着疼痛;也许是因为父爱爱的真切,觉得自己不能替女儿承担病痛,我看到晶莹的泪珠在这位父亲的眼眶里打着转。看着全班的孩子都看着他,这位含蓄的父亲,强忍住泪水,但还是止不住哽咽地说了些感谢老师的话语。就这样,一位优雅、爱女至深的父亲,真实地展现在全班同学的眼前。
也许班上同学们的思绪还没从刚刚那位“粗暴”父亲的阴影里走出来,却已被这位“优雅”父亲的温暖感动了。在我再三的安慰下,女孩父亲的眼泪最终没有落下来,但却不知不觉地落在了全班同学的心里。女孩的父亲走后,在我关上门的瞬间,我才发现今天班上显得十分地安静,一些同学静静地望着我、一些同学低着头……全然没有平时吵闹的声音。我想孩子们是因为刚才看到了女孩父亲眼里的泪水、听到了他哽咽的声音。
孩子们之所这样异样的表现,是因为今天这两位匆忙出现的父亲,就像平静地湖面上因一颗石子而泛起的圈圈波纹。孩子们思索、疑惑,为什么同是父亲,父爱会如此大相径庭?做为老师,今天这两位父亲的表现也让我感慨万千,我觉得此刻我必需给孩子们说些什么!
我看了一眼那个挨打的男孩,他低着头小声的啜泣着。在孩子们懵懂的眼神中,我微笑着说:“孩子们,今天早上我们班经历了两件小事,虽然过程不同,结果不同,但表达的感情却都是一样的。这都是父爱惹的祸!其实,我们每一位父亲都深爱着自己孩子,只是表达爱的方法、方式不同。有的父亲爱的深沉,不善表达,但却默默地为你们做了好多事,只是你们还小,还不理解,或者还没有感受到;而有的父亲爱得真切、直白,爱的‘恨铁不成钢’。这份爱就像我们从小学习的数学知识一样,虽然你现在可能觉得它用不上、无所谓,等到你真正地理解它时候,你会发现它会是你一生最宝贵的财富。”这时,我转向那位男生说:“小亮同学,请你冷静地想一下,爸爸真的不关心你吗?”孩子满眼泪水地望着我,摇了摇头。看着此时这个11岁男生的眼神,我没有再说什么,因为任何话语此刻都显得是多余。在我的话语间男孩的头放的更低了,并大声的哭起来,其他同学都非常安静,教室里只有这位男生的“放肆”的哭声。我没有去安慰他,而是顺着他哭。我想此时这位小男生的哭声里有委屈、有悔意、也许还有对父爱懵懂的理解……一切都已释然,全班的孩子也都已经释然。大家既理解了这位“粗暴父亲”的行为,也感受了那位“优雅父亲”的眼泪。教室里,好多孩子都低下了头,也许大家的脑子里满满的全是自己父亲的身影……
今天,这两段数学课前偶然发生的“小插曲”,胜过我用一学期、一年,甚至更久的时间在课堂上刻意地对孩子们进行人文教育。同时也让我意识到,家庭教育的两极分化带来的个别孩子的心理问题;留守儿童、单亲家庭给孩子带来的感情缺失、内心孤独、渴望被关注等问题,这些也是我们作为孩子的老师所共同面临的问题。作为老师,今后我们不仅要在课堂上教好知识,更要全方位的发挥课堂文化功能、学科德育功能、课堂外延教育功能,及时了解、关心孩子,与家长沟通,矫正教育孩子的方法,做家庭教育的“调和剂”。也许我们的努力不能改变每个家庭的教育观念,但我们可以在学科教学中,以知识为载体、以课堂为平台、以网络为途径发挥学科的文化魅力,潜移默化的去弥补家庭教育的不足,使孩子们在学校与家庭的有效合作下快乐、健康、茁壮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