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捧一部厚重的《梁家河》,久久地凝视着封面,凝视着习总书记和梁家河老乡们开心交谈的画面,品味着习总书记对梁家河的评价:“我人生第一步所学到的都是在梁家河。不要小看梁家河,这是有大学问的地方。”这亲切的画面和诚恳的话语,都说明了在习总书记的心里,梁家河是挥之不去的乡情。
“近平回来了!”时隔40年,乡亲们的惊呼和欢喜竟是那么的朴实,总书记在乡亲的心里就是昔日的“小伙伴”,就是重回故里的家人。当习总书记把当年的小伙伴“春娃、随娃、成儿……”叫个亲热,把彭丽媛“婆姨”介绍给乡亲们时,我的眼睛湿润了,总书记和乡亲们心连心的画面一而再、再而三地在我的脑海呈现,这份浓浓的乡情,是对梁家河乡亲的深情,是对全国人民的真情。
回到梁家河,习总书记对“家”更是情有独钟,村民张青远家、知青院,这曾经住过的窑洞,生活了七年的家,在习总书记的眼里,是那么的亲切,是那么的难忘。这份浓浓的乡情,就在那夜晚照明的煤油灯里,就在那黄米面炸成的年夜饭里,就在那推着石磨磨面的劳动的场景里。习总书记忘不了梁家河,就是忘不了乡亲们曾经的艰难困苦,忘不了为民做事的信念与担当!
在习总书记的内心深处,梁家河是割舍不断、挥之不去的情愫。他在多个场合谈到梁家河,谈到曾经生活、战斗七年的地方,总是那样的情真意切。他通过电视镜头给家乡的父老乡亲捎来知心话:“我是衷心地希望我那个梁家河村子,能够过上更加幸福的生活。”当梁家河遭受严重的降雨灾害时,习总书记及时地写信鼓励村干部:“希望你们带领乡亲们脚踏实地、真抓实干,努力把日子过得越来越红火,把村子建得越来越美丽。”
《梁家河》的封底,印刷着习总书记在美国西雅图的讲话:“梁家河这个小村庄的变化,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一个缩影。”从中我感受到了,习总书记对梁家河的浓浓情怀,对梁家河的热爱之情,就是对全国各族人民的深情,“是他为民做事的信念以及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密密交织起来的绵绵深情!”
掩卷沉思,作为一名党员教师,作为江北高中东校区的负责人,我要认真践行习总书记的指示精神,把学生的冷暖放在心上,把家乡父老对优质教育的渴望放在心上。
我一直在想,东校区的1064名学生,都来自于学校周边的四个镇办,基本上都是农村的孩子,家长把学生送到学校,是对学校的认可和信任,是对优质教育的向往。学校实行的是全封闭寄宿制,学生一周的时间都在学校里学习、生活、运动,他们的头痛脑热、衣食住行都需要教师的关爱、呵护、指导、帮助,我们只有把学生看成是自己的孩子,才会无微不至地去关心他们,才会毫无怨言地去爱护他们,才会循循善诱地去教导他们。这一切,都要以习总书记做好老师的四个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做一名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竭尽全力地关注学生的发展,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加强学校管理,营造风清气正的育人环境,做好师生的服务工作,把全部精力和满腔真情奉献给教育事业,不辱教育神圣使命,把东校区办成家乡人民满意的学校。
(汉滨区江北高级中学东校区 张永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