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延安本是中国革命圣地,红军长征落脚陕北延安,既是党中央和红军长征的落脚点,又是进行全民抗日战争的出发点。在这里,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毛泽东等生活了十三年,诞生了伟大的毛泽东思想,孕育了光耀千秋的延安精神。延安精神与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西柏坡精神、大庆精神、雷锋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改革精神、抗洪精神、抗震救灾精神、载人航天精神、塞罕坝精神……构成了中国革命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波澜壮阔的宏伟画卷,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宝贵精神财富。
在新的伟大时代,陕北红色文化,增添了鲜明的时代特征,赋予了崭新的内涵。在延安延川,文安驿一个叫梁家河的地方,因现任党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这里的七年知青生活而蜚声海内外。延安延川,一个孕育梦想,成就梦想,梦想成真的地方;延安延川,一个把心留住的地方。
回想当年,在那个激情昂扬的岁月,在艰苦的环境之下,习近平1969年初到梁家河,1975年离开梁家河,这7年与梁家河结下深厚的情意。习支书带领群众战天斗地、摆脱贫困的实践生活让他完成了人生中的巨大历练,由一个懵懂少年走向思想成熟的青年,奠定了其坚毅的品格。身上闪耀的"坚定信念、一心为民、艰苦奋斗、实干担当、敢为人先、廉洁奉公"的梁家河精神跨越时空,融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40多年以来,习近平无论走在哪里,心中始终有个思念的地方和一群想念的人们。他虽在千里之外,但还是多次协助乡亲通电,修桥,建校等。1993年,在百忙中第一次回梁家河探望乡亲。并且遵守和村民的约定,于2015年2月13日携夫人第二次回梁家河看望乡亲。多次回信鼓励乡亲脚踏实地、真抓实干,把日子过得越来越红火。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习总书记为民造福的初心、追求真理的精神、埋头苦干的作风、攻坚克难的意志都是在梁家河形成的。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发展起来的,焕发出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光芒和强大的文化力量。是从习近平总书记几十年艰苦磨砺和从政实践中特别是多领域多层级领导岗位的历练中积累得来的,释放出深厚的“地气”和旺盛的活力。是从十八大以来五年的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中总结出来的,展现出无比广阔的时代舞台和无比强大的引领力量。是从中国与世界的深度互动中成长而来的,表现出海纳百川的开放意识和造福世界的实践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在逆境中成长、又在成长中战胜一切困难,他的成长历程给他带去的不仅仅是感动,还是一种责任,更是一种力量。我们可以骄傲的说:“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我们责任在肩,使命光荣。”
作为当代青年,我们要坚定理想,立志成才;要不怕困难,埋头苦干;要努力学习,博学求知。要在一次次‘为人民做实事’的实干中培养与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要用中国梦激昂青春梦。
青年奋斗正当时。让我们在新时代开创波澜壮阔的伟大事业,品着窑洞中的故事,寻着总书记的初心,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翻开《梁家河》,从习近平总书记朴实的话语中,读出来的是他对梁家河这片热土的浓浓牵挂和扎根人民群众的款款深情。习近平总书记在梁家河这片土地孕育的大学问,值得我们广大青年思考、学习,从梁家河这片土地汲取智慧源泉与精神力量。要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对知识的执着追求:“一物不知,深以为耻”,习近平把读书当做他成长中重要的一部分。当代青年应该去把这种精神融进个人的成长中,用知识武装头脑、增长才干。要学习习近平总书记一心为民的实干担当,“树高千尺忘不了根”,不管走到哪里,习近平总书记始终牵挂着梁家河村民的温饱冷暖,在梁家河种下的初心指引着总书记走上为人民谋幸福的大道。
整本书语言朴实、情感真挚、情节生动,具有浓厚的陕北乡土气息,一口气读完此书,我的内心激动澎湃,心灵一次次受到震撼和触动。
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对基层群众有着深厚的感情,后来明确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强调共产党人的根本政治立场是以人民为中心的立场,与他这七年的知青岁月密不可分。从习近平总书记后来治国理政的一系列举措以及他自己对知青岁月的回忆来看,梁家河的七年知青岁月所树立为老百姓办实事的初心和数十年始终如一的人民情怀,奠定了他治国理政思想的立足点,形成了他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出发点。无论是后来两次回到梁家河,还是再见到梁家河村民,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关心的都是老百姓收入、养老和医疗等最基本的生活问题。正是这种源自内心深处的“人民立场”,使得习近平总书记把人民过上幸福生活作为治国理政的目标,使对党、国家和人民忠诚热爱的情感得到升华。
陕北黄土高原,是诞生伟大思想的沃土,延安延川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砥砺前行的共产党人的精神高地。(宁陕中学 钟嘉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