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阴县汉阳初级中学 付 刚
笔者所在的学校是一所农村初中学校,三个年级八个班级。学生三百一十余人,数据显示三特生占比70%以上。因家庭教育的缺位,很多与之相关联的事务压力都给到了学校管理及学校教师身上,这也是农村初中面临的普遍问题。那么,在家庭教育薄弱的农村初中学校里,如何让心理课真正走进学生内心,成为他们健康成长的有力支撑了?
一、现状简析:家庭教育缺失对农村初中生心理发展的影响
农村地区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导致许多学生成为 “留守儿童”,长期缺乏父母的陪伴与情感沟通。家庭教育的缺失使这些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面临多重心理挑战:一是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容易产生孤独感、自卑心理;二是行为习惯缺乏有效引导,部分学生出现叛逆、冲动等问题;三是成长目标不明了,对未来无规划。这些问题都在不自觉的意识中影响着孩子们的身心健康和学业发展。
二、原因分析:农村初中心理课走偏的主要原因
当前农村初中的心理课存在一些 “形式化”“理论化” 等问题,如课程内容多以抽象的心理学概念为主,与农村学生的生活场景脱节,难以产生共鸣;再如教学方式单一,以教师“讲”为主,互动与体验环节代入感不强;另外,心理教师个人的课堂展现魅力也参差不齐,对学生的心理专业辅导、心理需求的引导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三、策略构思:让心理课 “走心” 的具体措施
立足生活实际,优化课程内容。针对学生家庭特点,农村初中心理课的内容应紧密结合外围环境的生活经验,以他们熟悉的场景为切入点。例如,针对与祖辈沟通的矛盾、同学间的人际关系、未来升学或就业的迷茫等具体问题设计课程主题。通过真实案例的讨论与分析,让学生在贴近生活环境的情境中认识自我、理解他人,学会解决实际问题。
创新教学方式,增强学生参与感。对于农村孩子来说,心理学本就有着一定的“神秘感”,所以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时,要摒弃 “填鸭式” 教学,采用体验式、互动式的教学方法。一是引入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活动,让学生在模拟的冲突场景中学会换位思考,提升沟通能力;二是开展小组合作学习,通过小组讨论、问题探究等形式,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故事与感受,在交流中获得情感支持;三是结合农村资源开展实践活动,如笔者所在地域政府推广的特色菜“蒸盆子”的烹饪制作、羊肚菌的生长种植,通过实践参与劳动,引导他们从自然与劳动中感悟成长的意义,培养积极心态。
强化师生互动,建立信任关系。心理课的两大关键要素是 “沟通” 与 “理解”,授课教师需放下“权威姿态”,以平等、尊重的态度与学生交流。在课堂上,多采用倾听、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表达内心想法,对学生的分享给予积极反馈,让他们感受到被接纳、被重视。同时,教师应利用课余时间主动关心学生,通过谈心、家访等方式了解学生的生活状况,建立起深厚的师生信任。当学生感受到教师的真诚关爱时,才会真正敞开心扉,接受心理课的引导。
构建协同机制,扩展“心理引导”队伍人员,延伸心理教育场景。心理教育不应只局限于课堂,也不应只限于专职心理教师。毕竟,个人的力量比较单薄,只有构建起“心理教师--行政人员--班主任--科任教师”全序列的心理引导机制和 “学校 — 家庭 — 社会”全方位的协同教育网络,才能更好的发挥心理教育的作用。在 “学校 — 家庭 — 社会”全方位的协同教育上,可通过家长会、电话沟通等方式,加强与外出务工父母的联系,引导他们重视子女的心理需求,定期与孩子进行情感交流;还可联合政府、医院、村委会、志愿者等力量,开展心理健康讲座、关爱活动,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心理成长环境。此外,学校可建立心理档案,对有特殊需求的学生进行跟踪辅导,确保心理教育的连续性与针对性。
让心理课 “走心”,需要教师以学生为中心,从课程内容、教学方式、师生关系等多方面进行改革创新,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只有当心理课成为学生情感倾诉的渠道、成长困惑的解答平台时,才能切实促进农村初中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帮助他们自信、阳光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