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
首页 > 教学随笔 > 正文

“家常话”是解锁基层工作的“金钥匙”

[2025-04-14 16:21:28] 来源: 编辑: 点击量:
评论 点击收藏
导读:基层工作千头万绪,直接面向广大群众。基层干部是否会说“家常话”,看似是细枝末节,实则是影响工作成效的关键技能。

紫阳县焕古镇九年制学校  刘成军

  基层工作千头万绪,直接面向广大群众。基层干部是否会说“家常话”,看似是细枝末节,实则是影响工作成效的关键技能。

  说“家常话”,能拉近与群众的距离。基层群众朴实无华,若干部开口便是晦涩的官话、套话,群众难免产生距离感。反之,用通俗易懂的家常话交流,亲近感和乡土味顿生,效果就截然不同了。在田间地头,与农民聊聊庄稼收成、种子化肥,用听得懂的家常话表达,瞬间就能打开话匣子。这种亲近的交流方式,让群众感受到干部的真诚,愿意掏心窝子和你交流谈心,就容易听到真话而获取基层第一手资料,为后一步有的放矢的开展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说“家常话”,有利于政策宣传与落实。国家政策是推动基层发展的重要指引,但不少政策文件术语多、专业性强。基层干部若照本宣科,群众难以理解。会说“家常话”的干部,能把政策转化为群众听得懂的语言。比如解读医保政策时,不说“报销比例”“起付线”等术语,而是讲“咱看病花了钱,超过一定数额,国家就能按比例给咱出一部分”,让群众清楚明白政策好处,积极配合落实。这样开展工作起来就如顺水流舟,高效便捷。

  “家常话”也是解决矛盾纠纷的润滑剂。基层矛盾复杂多样,处理不当便易激化。干部用温和、接地气的家常话劝解,能平息群众心中怒火。在邻里纠纷现场,一句“大家乡里乡亲的,低头不见抬头见,有啥矛盾不能好好说”,往往能缓和紧张气氛,引导双方理性解决问题而起到事半功倍的好效果。

  基层干部要学会说“家常话”,必须深入群众。多到群众家中、劳作场地,了解他们的生活语言习惯,积累鲜活的语言素材。同时,要时刻把群众利益放心上,话语中饱含真诚与关切,这样说出的“家常话”才动听、暖心,才能真正成为基层工作的行家里手,推动基层发展,增进群众福祉。

查看更多: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