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市华山中学 党芳蓉
为人为师,是一场探索,也是一场磨砺。2025年2月,当我开启自己支教生活的新学期时,我感受到的不仅仅是教育工作的意义,可能还有另一个更加坚韧成熟的自己。
慰问鼓励增信心
2024年12月25日,岁末是日,天寒地冻,蓝田的气温已至零下十几度,山风凛冽,寒气逼人。西安市华山中学江胜校长、贺峰副校长和石静主任一行来到蓝田洩湖中学看望慰问我。那是一个让我倍感温暖和感动的上午,当学校领导们的身影出现在校园时,我的心中涌起了一股暖流。他们亲切地与我交谈,询问我在支教学校的工作和生活情况,那关切的眼神,温暖的话语,让我深切地感受到他们对我的牵挂和支持。
在与洩湖中学领导郭战斗校长的交谈中,郭校长对我的工作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和肯定,说我工作认真负责,对教育事业有极大热情,学生们都非常喜欢我,课堂生动活泼,学生们的成绩有很大提高,并对我们学校领导和老师的付出致谢。江胜校长也勉励我要继续认真工作,将更多的知识和关爱传递给孩子们。我满怀感激地聆听着领导们的教诲,表示一定不会辜负他们的期望,为了表达我的感谢之情和激动心情当时还写了一首诗:
岁暮寒天冻霭长,黉门却喜沐温光。
风携厚意同邹律,车碾严霜送暖旸。
访戴情殷询疾苦,程门意挚育贤良。
情融素雪滋桃李,共待春枝满苑芳。
我深知,支教不仅仅是一份工作,更是一份使命和责任。我会将领导们的关心和支持,把这份温暖的关怀化作前进的动力,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会更加热爱这份工作,用我的热情和专业知识,为支教事业贡献更多的力量!
深耕教研共发展
翻开支教半年来写的记事本,墨香里沉淀着成长的印记。我进行了两次公开示范课教学,一次是《秦风 无衣》的汇报课教学,一次是《一曲妙音两千秋——<李凭箜篌引><琵琶行>联读》的示范课教学。我精心备课,结合新颖教学方法与丰富教学内容,力求打造生动高效课堂。两次示范课获得了师生们的一致好评,这不仅是对我教学能力的肯定,更激励我不断探索创新教学模式。课后第一时间和洩湖中学的老师们分享了自己的设计思路和上课感受,并就课堂上的生成问题和老师们做了深入探讨。
作为高二年级的备课组长,我深知“独行快、众行远”的道理,带领高二年级语文老师研读教材、设计教案,探讨教学策略,共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让思想的清泉在团队中流淌。同时集思广益、集体备课,与同事们分享教学经验、探讨教学难题,在思维碰撞中汲取智慧,共同进步。
专题培训同进步
本学期伊始,蓝田县教育局组织高中九大学科进行上学期期末考试成绩分析,以试题为例进行知识点、题型、答题指导分析。2月22日上午,全县高二教师齐聚蓝田工业园中学报告厅,共同参与这场教学研讨活动。作为支教教师,我义不容辞地承担了此次教研任务,做了题为《以诗育心,以文化人——古代诗歌阅读之读懂诗歌》的专题报告,和蓝田县全体高二语文老师们展开了一场深度对话。
活动伊始,我先通过详实的数据图表,对比分析了各校语文学科古诗词得分情况,分析了古诗词鉴赏题得分率仅为58.7%的原因,就如何破解“读不懂诗歌”的教学困境和老师们做了深入交流。教师如何让学生在平仄韵律间读懂文明的密码,在比兴寄托中构筑精神的故乡,这是古诗词鉴赏学习的关键,我的专题立足点是引导学生“读懂诗歌”,具体我从“读什么、怎样读、怎样指导学生读”三个方面做了详细分享。
在专题分享中,我首先构建起三维立体的研讨框架:从近几年高考评价体系的命题理念切入,结合近五年全国卷真题解析,明确“审美鉴赏与创造”的学科核心素养要求;继而通过学生答卷的典型错因归集,揭示出学生考试中错误的读诗读题习惯和问题所在;最终回归课堂古诗词教学实践,提出“五读法”系统解决方案。
当PPT展示出精心设计的“读懂诗歌思维导图”时,会场气氛达到高潮。我以期末统考《舍北晚步》为例,现场演绎“读标题知题材、读作者明风格、读注释解背景、读诗文析意象、读题干定方向”的完整闭环。在“读标题”环节,特别强调要引导学生建立“小注暗藏大乾坤”的敏感度——当看到“舍北晚步”这个标题时,即刻关联诗歌内容为写景抒情或叙事抒怀,进而带着问题去读诗:写什么景,景有什么特点,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蕴含着作者怎样的情感;在“读题目”部分,则通过诗歌风格的承载者一是内容二是语言,启发教师引导学生建立基本的文学理论知识,做到审题无误答题有方。
为增强实操性,我分享了古诗词教学的“三阶训练法”:初阶采用“诗画互译”培养形象思维,中阶开展“留白补写”训练逻辑推理,高阶实施“跨界改写”提升创造能力。把自己平时的具体做法毫无保留分享给与会老师,并且展示了我和我的同事一起制作的系列微课——《唐宋名家小传》,参会教师纷纷表示赞同和认可,“这个方法既有趣又有效,回去就试试!”。
此次专题分享也让我感触很多,看到自己平时思考积累的教学方法得到老师们的认可,我也倍感欣慰和自豪。“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这次教研经历让我深切体会到,支教不仅是知识传递,更是教育智慧的共创共享。当我将日常积累的教学案例和方法倾囊相授时,收获的是蓝田县高二语文教师的思想碰撞,是县域教研共同体的专业觉醒。
“独行快,众行远。”短短的支教时间有限,集体教研的时间更有限,在接下来的支教工作中,我愿意倾囊相授,共同学习,和蓝田县的各位同仁们热情结伴、智慧前行!我们必将在这条诗意的教育之路上走得更稳、行得更远!
多彩作文课堂新
支教半年来,所带班级学生的学习习惯有了很大改观,期中期末考试成绩优异,特别是作文写作有了很大进步,但是抄作文的现象依然存在,应付差事完成任务的现象也有。本学期我把“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作为作文教学的重点,让学生自主改评作文是我的“破冰”之举,引导学生完成“被评判者”到“评鉴者”的蜕变,以文会友,以评促思。
当语文课代表将作文的评改范例打在屏幕上时,教室里泛起涟漪般的低语,这个周二的作文课不同寻常——讲台前摆放的不再是我精心准备的课件,而是学生自己设计的“三棱镜评改量表”。这份由高二七班语文科代表王一涵同学设计的量表,将作文评价细化为思想之光(立意)、结构之梁(框架)、语言之翼(表达)三个维度,每个维度下又设置“惊艳之处”“生长空间”两个观察窗,给学生自主改评明确了方向和抓手。
按小组随机下发本学期的第一次作文,让学生根据课代表制作的作文评价计量表,自主批改同学的作文,我发现孩子们特别认真仔细,唯恐遗漏一处纰漏、错失一处精彩;自主讲评环节,每组选了1—2名同学给大家展示自己的批改成果,在指出同学作文不足的同时,最主要是给同学提出了中肯的修改建议,黄少飞就一个词语的运用和贾宇飞展开了激烈的讨论......这是思想的碰撞,也是智慧的交响;张可欣的批阅认真仔细,引得同学们惊叹不已,然而她大方得体的自主点评更是让大家掌声不断。
下课铃响了,还有几个学生围着我分享他作文课的“今日顿悟”,看到学生如此高涨的热情,我的心情也无比灿烂。
这场打破传统作文评改模式的教学实验,如同投入湖心的卵石,激起的涟漪正在持续扩散。当学生从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建构者,当文本解读从标准答案进化为思维碰撞,语文核心素养的培育便真正落地生根。教师工作手册上那句“把课堂还给学生”,在此刻显影为生动具体的教育图景。
时光如溪,悄然漫过山涧。回望这大半年支教岁月,恍若捧读一本厚重的教育诗篇。每一个晨光熹微的清晨,在孩子们清澈的眼眸中照见教育的初心;每一个暮色苍茫的黄昏,在批改作业的笔端触摸成长的温度。山风教会我倾听,河流教会我等待,而孩子们教会我,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这段时光,不仅让我在教育理念上有了更深的体悟,更让我在生命的维度上获得了质的蜕变。带着这份沉甸甸的收获,我将继续在这片土地上深耕细作、耕耘不辍,让教育的种子在春天里破土,在盛夏中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