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阳县洞河镇九年制学校 孙驰
教育如红烛,以心火照亮求知之路;师道若匠心,以精魂雕琢时代英才。千百年来,中华民族尊师重教的传统薪火相传,从孔子杏坛讲学到今日三尺讲台,教育者以丹心铸魂、以匠心育才,在历史长河中铺就一条文明传承的星河之路。新时代新征程,更需赓续"春蚕到死丝方尽"的红烛精神,弘扬"化作春泥更护花"的教育精魂,让师道之光烛照复兴之路。
红烛映千秋:一脉心火照山河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笔下的奉献精神,恰是教育者的生动写照。春秋时期,孔子周游列国,"有教无类"打破阶级壁垒;宋代朱熹重建白鹿洞书院,以"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治学准则滋养士林。今日之教育,从张桂梅扎根深山点亮女孩梦想,到"时代楷模"黄大年诲人不倦至生命最后一刻,红烛精神始终在传承中焕发新生。正如李商隐诗云"春蚕到死丝方尽",教育者的生命早已与育人使命融为一体,化作润泽万物的春泥。
匠心传薪火:三尺讲台系国运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观书所得,道出教育创新的真谛。战国时期,稷下学宫"百家争鸣"开创思想碰撞先河;明代王阳明龙场悟道后创立书院,倡导"知行合一"的教学革新。当今时代,北京师范大学"强师工程"培养百万乡村教师,深圳中学引入"项目式学习"重构课堂生态,正是对"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荀子·劝学》)的生动实践。教育匠心,既要如韩愈所言"传道受业解惑",更需以创新思维开凿智慧泉眼,让知识活水永远奔涌。
师道承先哲:万卷诗书铸精魂
"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郑板桥的题画诗,勾勒出教育传承的壮美图景。东汉马融设"绛帐台"讲学,开创"坐高堂、施绛纱帐"的授业风范;清代颜元提倡"实学",将农田水利纳入教学内容。当代教育工作者承古拓今: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叶澜提出"生命·实践"教育理念,将传统文化与生命教育深度融合;"诗词爷爷"王崧舟用《枫桥夜泊》教作文,让千年诗意滋养童真心灵。这种传承正如杜甫所言"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在文化基因中筑牢精神根基。
精魂启新篇:百年树人谱华章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的豪迈诗句,恰似新时代教育的奋进号角。从"十三五"期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5.2%,到"双减"政策为教育回归本质锚定航向;从"慕课西部行计划"让优质资源跨越山海,到人工智能助力量身施教,教育改革始终与时代同频共振。这正应了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襟怀,教育工作者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践行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崇高使命。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教育工作者当以红烛之心映照初心,以工匠精神雕琢未来。从《礼记》"建国君民,教学为先"的治国智慧,到今日"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的庄严承诺,教育精魂始终是民族复兴的基石。让我们携手共进,让师道之光如张载所言"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在新时代谱写更加壮美的教育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