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高新区第四小学 王宗涛
寒假的时光悠闲自在,一日午后,阳光正好,我踱步至书架前,目光不经意间落在那本学校配发、搁置许久的《陶行知教育名篇精选》上。以往只是随意翻看,这次,我轻轻取下它,坐在窗边的躺椅上,沐浴着温暖的阳光,开启了深度阅读。
翻开第一编,读完《教学做合一》后,内心深受触动,迫不及待地想与大家分享感悟。曾经,我对教育的认知较为模糊,认为教、学、做是相互独立的环节:教师在讲台上讲授知识,学生被动接受,实践则是学习之后的补充。但陶行知先生那句“做是学的中心,也是教的中心”,如醍醐灌顶,让我深刻认识到教与学都无法脱离实践,只有在“做”的过程中,知识才能被真正领悟。
当我将“教学做合一”理念与我所承担的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教学相结合时,获得了诸多启发。
阅读教学方面,以《观潮》为例。传统教学中,教师多是讲解词句、分析写作手法,学生难以真切感受钱塘江大潮的磅礴气势。而运用“教学做合一”理念,教师可以先播放钱塘江大潮的视频,让学生直观感受潮水汹涌澎湃、奔腾而来的震撼景象。接着,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象画面,仿佛身临其境。随后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文中描写大潮语句的理解与感受。最后,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心中的大潮,或绘制一幅观潮图。通过这些实践活动,学生不仅能深入理解课文,阅读能力也能得到有效提升。从直观感知到深入思考,再到表达输出,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学习闭环。
写作教学同样如此。部编版四年级有写观察日记的习作要求。教学时,教师先带领学生实地观察,比如观察校园里的植物。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植物的形状、颜色、生长状态,用手触摸,闻其气味,甚至借助放大镜观察细节,并做好记录。回到课堂后,组织学生交流观察发现,分享有趣故事。在此基础上,教师指导学生观将察和感受写下来,完成观察日记。写完后,安排学生互相阅读、评价并提出修改建议。这一过程从观察实践到交流讨论,再到写作表达和互评完善,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让学生不再觉得写作无从下手,写出的作文也更具真情实感和生活气息。
在综合性学习中,部编版四年级“我们的奇思妙想”主题活动也能很好地践行“教学做合一”理念。教师可先让学生分组讨论奇思妙想,如发明多功能书包或智能房屋等。讨论过程能激发学生的思维碰撞。之后,学生动手设计发明,通过绘画或制作简单模型呈现。设计时,学生需要思考发明的功能、构造,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最后,每个小组派代表介绍发明,其他小组提问并提出改进建议。这样的活动从创意构思到实践操作,再到展示交流,全面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实践能力、语言表达和团队协作能力。
“教学做合一”的教育理念,也促使我反思当下小学语文教育的现状。在许多课堂上,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却忽视了学生实践能力和语文综合素养的培养。学生为了考试死记硬背字词、诗词,在实际生活中运用语文知识的机会却很少。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虽可能在试卷上取得好成绩,但在实际表达和运用语文时往往力不从心。
陶行知先生的理论为我们指明了方向。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应让教学回归生活,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语文,在学习中运用语文。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从知识的灌输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通过组织课本剧表演、手抄报制作、演讲比赛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语文能力,培养创新思维和综合素养。
总之,读完《教学做合一》这篇文章,我对教育理论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对小学语文教学也有了全新的认识。教育之路任重道远,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我们要深入学习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切实将“教学做合一”理念贯彻到日常教学中,为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能力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