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思悟
安康高新区第四小学 王宗涛
在语文教学的日常进程中融入课程思政,意义深远且势在必行。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以“家国情怀”为主题,无疑是开展爱国主义教育、践行课程思政的绝佳范例。
以22课《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教学为例,教学伊始,我引导学生深入熟读课文,使其明晰文章主要内容,精准梳理出课文所讲述的多件事情,并透彻理解周恩来在 12 岁时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一远大志向的前因后果:从听闻伯父提及“中华不振”,到亲身目睹“中华不振”的残酷现实,直至最终下定决心以读书求学来报效祖国。在此过程中,我适时向学生详细阐释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遭受列强欺凌的历史背景,让学生能够更为深切地体会少年周恩来之所以能获魏校长高度称赞褒奖,以及其后东渡日本求学以探寻救国之道的深层缘由。紧接着,我引入周恩来到日本求学时创作的励志诗《大江歌罢掉头东》,引领学生在深刻领会作者内心情感的基础之上,反复吟诵、细细品味,真切感受周恩来一心渴望出国求学、立志习得各类学科知识以报效祖国的满腔豪情壮志。
目睹同学们渐入情境、沉浸其中,我顺势抛出一个极具启发性的问题:“少年周恩来所立下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志向,绝非一时冲动而喊出的空洞口号,而是以持之以恒的实际行动去努力践行。那么,我们时常提及要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合格接班人、争当强国有我的新时代好少年,究竟应当如何付诸行动呢?”此问一出,同学们即刻展开了热烈而深入的讨论。有的同学激昂地表示要以周恩来为榜样,做到言行一致,以切实行动去追逐并实现心中的理想;有的同学则冷静地提出要从当下起就刻苦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锤炼自身本领,以期在未来将祖国建设得更为繁荣昌盛;还有的同学深刻地认识到少年强则中国强,需时刻铭记历史,明晰自身所肩负的重大责任,传承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伟大志向,勤奋刻苦学习,为实现强国梦想奋力贡献自己的力量……
眼见于此,同学们的爱国情感如熊熊烈火般愈发高涨。我便趁势布置了一篇课堂小练笔:畅谈自己读书的目的。要求同学们紧密结合周恩来的光辉事迹,深入反思自身读书的初衷,表述需具体详实且阐明理由。从课后同学们递交上来的小练笔内容来看,大部分同学都坚定地表达了读书是为了在未来能够投身祖国建设、矢志报效祖国的宏伟志向。
回顾整堂课程的教学历程,我借助读、悟、说、写等多元教学方法,巧妙且自然地将课程思政融入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如春风化雨般水到渠成,切实有效地落实了单元教学要素与教学目标,达成了课程育人的重要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