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阴县幼儿园 黄水艳
《黄金时代》是作家王小波创作的中篇小说,是作品系列之“时代三部曲”中的其中一部,它发生在“文化大革命”时期,那正是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灾难年代。那时,知识分子群体无能为力而极“左”政治泛滥横行。作为倍受歧视的知识分子,往往丧失了自我意志和个人尊严。
在这组系列作品里,名叫“王二”的男主人公虽处于恐怖和荒谬的环境中,遭遇到不公正待遇,但他却摆脱了传统文化人的悲愤心态,创造出一种反抗和超越的方式。有时候,我会情不自禁地想:“王二”是否就是作者本人,这样一个“小人物”、“多余人”如何在“文革”的洪流中泰然自若,处事不惊。
生于九十年代的我,从小就听父亲跟我们聊他们的成长经历。对于“文革”这个不算遥远却很陌生的特殊时段的了解,大多来自父亲的口中。曾读过王小波的《沉默的大多数》,因年纪尚轻,并不能理解作者的主旨用意,但却被作者的文字深深吸引。稍长一点,读了他的其他作品,内心受到了强烈震撼。
当读到《黄金时代》时,眼前总是出现一幅幅“大字报”、“知青下乡”“批斗会”的场景,我想了解这个时代,基于人性。描述“文革”的作品很多,但王小波的《黄金时代》给我留下的印象最深刻,他的武器很简单,不过是常识和理性,他的文字十分有趣。从他的文字中,你能感觉到些许孤独,但更多的是对现实的宠辱不惊,立足于对人性、对生存、对历史的思考,没有褒贬,就像一个历史特定时期的老友一样,徐徐道出,至于是辛酸还是感慨,就看你从中读出了什么。
《黄金时代》还原了“文革”时期荒诞的社会现象。他以一针见血的迅猛气势,让被普通民众甚至有些文人学者刻意“神秘化”的荒诞现象,在读者面前赤裸裸地重现。例如,《黄金时代》里,愚昧的民众将伦理道德、作风品质作为最具杀伤力的武器大规模声讨陈清扬时,不去探究评判的标准,只基于自身毫无证据的立场,主观臆断得出罪行,大动干戈,并且对于这种情况大家都以毫不自省的姿态习以为常。如此令人发指的丑陋行径,在王小波戏谑幽默的笔调中展露无遗。
“现在我认为,人在无端微笑时,不是百无聊赖,就是痛苦难当……这些笑容都是在笑自己,不是在笑别人!”“人活在世界上,快乐和痛苦本就分不清。所以我只求它货真价实。”在很多人眼里,文革是一段灰色痛苦的岁月,文明的践踏与人性的扭曲纠葛在一起,以致于很多描写文革的作品主题压抑,无不在尖锐批判。而王小波的作品是以一种同情、怜悯的口吻缓缓描述,让读者在他黑色幽默的笔调下静静感受那个时代的残酷。作者的文字天马行空,时而让人沉思,时而让人捧腹。反思我们现今的社会,自欺欺人屡见不鲜,然而多数并不以为是一种悲哀,反而趋之若鹜。王小波的文字总是于平淡中蕴藏一种警醒世人的力量,让你在笑过之后能若有所思。
经典之所以为经典,在于它永远不会随着时代进步就丧失了本来的社会价值。反观现在大受吹捧的网络文学,不能否认有精华存在,但是能经得住时间考验的有多少?广大民众阅读的兴趣也仅仅在于满足娱乐心理,沉浸于“快餐文化”,很少会真正感受、反思经典的文学作品。我们这一代尚且可以听长辈聊聊上世纪这些真实的历史面目,那以后的人呢?作为中国历史上色彩极为浓厚的时代,我不希望以后的人仅仅只是知道有“文革”这样一个历史阶段的存在,更要从文学作品中去感知、去想象那个时代的一切,感受作者在描写一个残酷的时代时的乐观心态,在他追问的人性中反思过去、找寻人生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