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
首页 > 教学随笔 > 正文

“彩礼”与“入学”挂钩不是教育的正确打开方式

[2024-04-22 17:03:08] 来源: 编辑: 点击量:
评论 点击收藏
导读:江西赣州崇义县出台“零彩礼”“低彩礼”家庭礼遇机制,相关家庭夫妻的子女可在学前、义务教育阶段,在全县范围内按照第一顺序择校入学。(2024年2月28日 《新京报》)

紫阳县毛坝中学 胡华

  江西赣州崇义县出台“零彩礼”“低彩礼”家庭礼遇机制,相关家庭夫妻的子女可在学前、义务教育阶段,在全县范围内按照第一顺序择校入学。(2024年2月28日 《新京报》)

  结婚前女方父母向男方要“彩礼”是比较普遍的社会现象,“纳彩”也是我国的传统婚姻习俗。事实上,婚前男方适度给女方一些彩礼,表示对女方父母的尊重以及对婚姻的重视,本无可厚非。但少数地方的“彩礼”却变了味,“彩礼”的金额过高,导致很多适龄青年的结婚压力增大,一些适龄青年甚至由于给不起“彩礼”,被迫成为了大龄“剩男”。

  婚姻本是两情相悦的事情,岂能因为“彩礼”而难倒大批有志青年。对此,地方政府想方设法降低“彩礼”的金额,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婚恋观念,其出发点非常正确,但将“彩礼”与小孩“入学”挂钩则不是教育的正确打开方式。

  众所周知,教育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教育是“党之大计,国之大计”,事关无数家庭和学子的切身利益。孩子入学牵动着无数家长的心,每个家长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都希望孩子能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倘若通过降低“彩礼”的金额就能使孩子择校入学,这无疑会影响到教育公平,也会扰乱正常的教育秩序,对当地的教育生态产生负面效应。

  从本质上来说,“彩礼”属于社会风俗问题,不是教育问题。地方政府应采取有力措施、加强人们对“彩礼”要求的正面引导,从而降低“彩礼”的金额。而不是通过“彩礼”与“入学”挂钩的方式来解决“彩礼”金额过高的问题。我们暂且先不谈这个方法能不能解决此类问题,但对教育发展来说实在是有害无益。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维护教育公平也是地方政府应尽的职责。地方政府要做的是坚决维护好教育公平,而不是破坏教育公平。或许解决“彩礼”过高问题的方法有很多种,但将“彩礼”与毫不相干的教育联系起来绝不是好办法。笔者认为,地方政府应该集思广益,找到妥善恰当而又合适的方法,让“彩礼”不再成为适龄青年男女婚姻的“绊脚石”。

  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就近入学”是惠及千家万户的民生实事。每所学校的教育资源有限、学位有限,不可能无限容纳慕名而来的所有学生,因此择校的弊病很大,也被明令禁止。如果降低了“彩礼”就能让孩子“择校”,“择校生”势必要挤占正常“就近入学”孩子的学位,这显然不公平。另一方面,为了兼顾学生“就近入学”和“择校”,少数稍有名气的学校势必要扩大规模,同时挤占本地区其它学校的生源,岂不是又影响到教育均衡发展。

  教育应该是一片净土,任何干扰教育正常发展的事情都要弃之若履。“彩礼”金额过高的确弊病很大,不利于社会和谐发展,地方政府为此想法设法值得称道,但将 “彩礼”与“入学”挂钩不是教育的正确打开方式,应予以纠正。

查看更多: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