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阳县双安镇中心学校 张树民
近期,一些地方中小学生“课间10分钟被约束”问题受到广泛关注,教育部有关负责人也公开回应,应坚决纠正以“确保学生安全”为由的课间活动限制。
毋庸置疑,课间10分钟是中小学生调节学习状态、缓解疲劳和相互交流的重要时段,是学生锻炼身体、放松心情的重要途径,必要的活动、休息对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保持身心健康具有重要作用。《未成年人学校保护规定》明确规定:“不得对学生在课间及其他非教学时间的正当交流、游戏、出教室活动等言行自由设置不必要的约束。”教育部办公厅在《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中也明确要求:“每节课间应安排学生走出教室适量活动和放松。”课间休息十分钟,是规律也是规定。
然而,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并非“懒政”一词概括之,背后应有更深层次的复杂原因:一是“应试教育”思想根深蒂固,部分老师、家长仍停留在以分数、升学率作为判断学校教育成功与否的唯一标准;二是教育评价机制还有待完善,只要高考还以分数作为录取标准,由上而下,高中、初中、小学就只能把成绩作为“主攻”方向;三是一些媒体为博眼球、蹭流量,喜欢针对一些校园负面消息“大肆宣扬”,有些甚至断章取义,夸大、歪曲实事,造成舆论监管“过度”,学校压力重重,不敢主动作为。
如何改变这种状况,我认为需要教育行政部门、学校、老师、家长及社会的共同努力,携手并进。
首先,需要转变观念。要明白书本知识的学习只是人生成长的一种途径,一个人乐观向上的心态、丰富的社会实践经验、良好的自我学习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甚至比知识更重要,“学得好”不一定就能在进入社会后取得巨大成就,只有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才有可能成为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材。
其次,学校应克服困难,创造条件,主动作为。从场地、设施、时间、制度等方面予以保证,保安人员要加大课间安全巡查力度,并鼓励教师在课间放下手机,走出办公室,有组织、有秩序地带领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同时,积极开展运动会、社团活动、研学实践活动等,广泛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锻炼学生实践操作能力、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再次,教育主管部门应做学校和老师的主心骨。当学校出现安全事故时,应迅速查明原因,制定善后及弥补措施,加强舆论引导,并根据事故责任人的主观性质、责任大小,依据法律法规,做出公正、客观的判定和处罚,不能因曀废食,慎用“一票否决”。
最后,社会应给予学校和老师更多的理解和包容。学校是育人场所,对教育教学中非人为原因产生的安全事故,应就事论事,协商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