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
首页 > 教学随笔 > 正文

以尊重、呵护作养分,以奉献、责任当水分

[2023-11-06 18:30:32] 来源: 编辑: 点击量:
评论 点击收藏
导读:电影《远山花开》改编自山西青年作家王洁的长篇小说《花开有声》,故事以陕南商洛山区为背景,以南京市某重点中学年轻音乐教师刘晓慧到秦岭山区支教为主线,通过刘晓慧同当地留守儿童,特别是张承峰的相处,既给山村学校带来了改变,更使女主的心灵伤痛得以治愈。

紫阳中学党委 张浩

  电影《远山花开》改编自山西青年作家王洁的长篇小说《花开有声》,故事以陕南商洛山区为背景,以南京市某重点中学年轻音乐教师刘晓慧到秦岭山区支教为主线,通过刘晓慧同当地留守儿童,特别是张承峰的相处,既给山村学校带来了改变,更使女主的心灵伤痛得以治愈。

  电影以极具时代感的人文视角关注着边远山区的教育问题。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今天的教育薄弱点已不再是适龄儿童能否上得起学的问题了,而是他们有没有陪伴、有没有关怀、能不能健康地成长的问题了。电影中的小学生大部分都是留守儿童,一次家长会,来的几乎都是爷爷、奶奶级别的,甚至连羊都带来开家长会了。故事情节虽略显夸张,却也是现实生活的一种反映。刘晓慧的成功恰恰就在于发现了这一问题,并以心换心,在关爱张承峰的同时,也使自己走出了“留守”的阴影。

  奉献是教育的一个永恒话题。无论是马焕明、还是刘晓慧,他们身上都有一个共同的精神因子,那就是奉献。马焕明将三十余载光阴奉献给了大麦村的孩子们,刘晓慧作为新时代支教教师,也是将自己的爱心与才学奉献给了“张承峰们”。作为教师,无论马焕明、刘晓慧的教育理念怎样、教育才智如何,他们都是当之无愧的人民教师,都是当之无愧的心灵导师。电影《远山花开》正是通过两代教师的对比,让观影者思考着什么才是教育的真谛。

  因材施教也是一个关于教育的话题。《论语·为政》中“子游问孝”“子夏问孝”,朱熹集注引宋程颐曰:“子游能养而或失于敬,子夏能直义而或少温润之色,各因其材之高下与其所失而告之,故不同也。”与大麦村末任校长马焕明一味强调学习成绩相比,刘晓慧更懂得因材施教的道理,而最终张承峰既展现出了自己在音乐上的天赋,也在文化课的学习中有了很大进步。

  德国教育学家斯普朗格说过,“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马克思也说:“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为教育,正是在于它是一种人格心灵的唤醒。因此说教育的核心所在就是唤醒。”刘晓慧之所以在大麦村小学获得成功,正是由于她找到了让张承峰“开口说话”的有效途径,是她唤醒了张承峰对音乐的喜爱、对爱的拥有与付出。因此,《远山花开》不仅仅是一部赞颂奉献与爱心的故事片,它更像是一本形象的教育心理学教科书,并启迪着观影者对教育教学有效路径的深思。

  有人曾说,教育是一种尊重,是以生命呵护生命。每一个孩子,他们都是完美的、独特的"这一个"。教育就是要呵护他们,尊重他们,包括为他们的成长创设条件,并捍卫他们成长过程中的尊严。“远山”虽远,但却正因为有马焕明、刘晓霞等教师以尊重、呵护作养分,以奉献、责任当水分,才有着张承峰等“远山之花”的绽放与成长。

查看更多: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