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
首页 > 教学随笔 > 正文

从张伯行的拒贿檄文说起

[2023-10-09 15:53:36] 来源: 编辑: 点击量:
评论 点击收藏
导读:清代张伯行,被誉为官员清廉的“金绳矩铁”,官至礼部尚书。

紫阳县城关镇中心学校 李自军

  清代张伯行,被誉为官员清廉的“金绳矩铁”,官至礼部尚书。其担任福建巡抚时,送礼者众,为拒贿赂,写下《却赠檄文》贴于宅院和衙门。檄文写到“一丝一粒,我之名节;一厘一毫,民之脂膏。宽一分,民受赐不止一分;取一文,我为人不值一文。谁云交际之常,廉耻实伤;倘非不义之财,此物何来?”犀利檄文广为传颂,送礼者自此而绝。在灾荒之年,他打开官仓放粮,广散家财拯济灾民,义行善举备受百姓爱戴。

  “金绳矩铁”的留下世间美谈,事简意深。数百年后,箴言在耳,仍有极强的诫勉意义。作为经略一方的朝廷重臣,能心系苍生、廉洁自守,不为利益所诱惑,情怀之大,节操之高,令人感概不已。

  千丈之堤,以蝼蚁之穴溃;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烟焚。古人尚知防微杜渐、慎始慎终的道理,更何况身处信息时代的我们。历史唯物主义证明,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规律可循,会经历一个积累变化的过程,聚沙成塔,滴水成冰,最终由量变引发质变。现实生活中,由于贪恋财色名利,导致思想防线失守,最终一溃千里的腐败案例比比皆是。不少党员干部从小事“破防”开始,盲目追求奢侈享乐,甘于被围猎,心怀侥幸,从吃喝玩乐一步步滑入违法犯罪的深渊,大好前程毁于“温水煮青蛙”式的陷阱。曾经的意气风发到最终的身败名裂,表面看是源于小节亏缺、言行不端,实则为理想信念的动摇,道德品质的沦丧,三观不正万事皆休。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回首已百年身,一幕幕交替上演的悲剧带给人们的是深刻警示与长久思考。

  一名封建社会的官吏尚能洁身自爱,檄文拒贿,耻纳不义之财,亲民爱民,作为新时代的党员干部,更应见贤思齐,廉洁自律。殷鉴不远,追慕古风,凡事以党纪国法为标准,通过主题教育活动对标检视,恪守初心使命,干干净净做事,清清白白做人。保持知足常乐的心态,廉洁从政、守住本分,把住思想关口,扎紧纪律篱笆,清除贪念霉菌。广大干部需把廉洁自律、克己奉公作为工作底线来坚守,作为道德人品来养成,方能无愧于党和人民的期待,在漫漫旅途中永葆政治本色,行稳致远。

查看更多: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