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阴县涧池镇中心小学 曾 婷 婷
中华文明五千年,历经沧桑而绵延不绝,一直以来,传统文化在中华民族五千年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它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民族精神的精华,是现代文化的基石。随着时代的发展变迁,传统文化也逐渐渗入学校的教育教学中。本着“学·思·观”的探求真理,让国学经典进课堂,传承中华经典文化,提高小学生人文素养和民族文化自信,也引领着学生开启精彩的人生旅程。现在,我来谈谈自己在国学经典教学中的一些点滴启发和反思。
一、领学示范,促使教师提升个人专业素养
俗话说,要想给学生一瓢水,老师自身就得有一桶源源不断的活水。面对国学经典这样的百科全书,这就不得不要求我们教师有一定的专业文化积淀,要有源源不断的活水来才可以滋润学生成长的心灵。而教这样一门博大精深的学科,我切实感觉到自己知识的匮乏和肤浅,亟需进行专业的再学习、再钻研。人们常说一个人的成长的确是有限的,一群人抱团成长才会走得更远。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说更多的应该是需要专家型的老师来引领、示范,才能带领共同成长,这样才会使得老师教的专业一些,学生也会学的更乐于接受一点。
在各教研协作区,通过深入开展教学研究,经常进行公开课教学,进行观课议课,通过集体备课,集体研讨等方式加强教师教学水平的提升,改进课堂教学,采用多种方法激发、增强学生学习国学经典的兴趣,形成全校学生喜爱经典、学习经典、诵读经典的良好氛围,才能切实促进学校国学经典在校园落地开花。
二、诵读成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了兴趣,变被动为主动,效果自然不言而喻。专家研究表明,一个人12岁以前是人生记忆的黄金时期,这一时期也是孩子们一生中学习压力最轻,心灵最清澈的时候,让孩子多背诵一些传统经典,其意义不仅在于知识上的拾遗补缺,更重要的是传承了中华民族的经典文化。
1、诵读为主,不求甚解
传统文化是厚重的,时代的变迁使有些诗词句的内涵显得深奥,学生不易接受,针对此种情况,我在的教学过程中,首先对经典进行范读或者播放录音,让学校在进行跟读,增加学生的识字量,培养孩子们的探索精神、理解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注重倡导学生先求熟读、不急求懂,让学生们经常的吟诵,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给孩子一把开启心智的钥匙,让他们在琅琅书声中投身到中华民族心灵的深处,去体验美和高尚在心灵中的统一。然后引入场景式教学,带入生活情境中,让枯燥的文字动起来,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让文中内容生活化,加深孩子的理解与记忆。
2、巧借媒体,引导关注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国学经典文化知识靠临阵磨枪是来不及的,必须从小不断积累。为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教学中,充分利用现有网络资料,分别从听觉和视觉上对学生产生冲击,让学生自觉主动的来学习,听一些歌曲、看改编的小故事等,给学生不一样的体验,引导其对文本的关注和学习。
3、抓住典故,循序善诱
充分发挥国学经典文化中以德育人的独特而强大的功能,竭力引导学生在感受、感悟传统文化底蕴的过程中,能受到心灵的感动、人格的感化。使学生与国学经典文本的对话过程中,通过静心阅读,视通万里,思接千载,对经典文化或认同,或发问,或共鸣,或陶醉……让学生在熏陶中,思想渐渐摆脱浮躁,即使难以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但率真的心灵却不迷失方向能勇往追求光明之旅。
三、育人灵魂,在潜移默化中促成长
“诵国学经典,与圣贤同行”,让学生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从而塑造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如今,外来文化、网络文化等所谓“流行文化”对孩子们的影响越来越大,不少孩子不但在文化素养方面出现严重“营养不良”,还不同程度地表现出浮躁、自私、好逸恶劳等不良心态。耳濡目染的领悟传统文化精髓,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文学修养,增强了其语言表达能力,更让学生学做人,使其真正成为“塑造国民灵魂的教育”。
总之,在“文化自信”的时代洪流之中,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国学经典文化进校园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那些看似简单朴素的文字之中,却蕴含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弘扬国学,强化学生对汉语言文字的领悟,实现传统美德与时代精神的对接和契合,只有坚持不懈的把国学经典教育渗透在小学教育教学中,才能加强对小学生国学经典教育,推进文化传承,才能真正实现教育的目标,塑造出有文化底蕴的新一代接班人。我相信,坚信“文化自信”,践行“文化自信”,通过国学经典的学习,一定会提升孩子的文化品位,国学也即将成为新时期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一道亮丽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