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
首页 > 教学随笔 > 正文

让农村小学语文课堂更加“生动”

[2019-06-28 16:29:39] 来源: 编辑: 点击量:
评论 点击收藏
导读: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还指出:“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

新课改实施以来,我们农村小学的教育教学有了很大改观,但纵观我们如今农村小学的语文课堂,由于地域的局限性和其他方面条件的限制,课堂氛围还是比较沉闷的,缺乏生机和活力。笔者经常听见许多教师抱怨自己上课太累,总是自己一个人在说,学生参与程度不高……这样长期发展下去,不仅不利于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更不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笔者认为,要改变这种现状,就要从增强语文课堂的生动性入手,让语文学习变成一项师生共同参与、快乐体验的活动,让学生在快乐的氛围里自主、合作、探究,变“被动接受”为“自主探索”。

而如何做才能增强农村小学课堂的生动性呢?笔者认为,可以从“生”和“动”两方面着手:

一、“生”

1、以生为主

新课标最大的一个改变,就是凸显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强调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作用。学生的“主体地位”,说起来简单,但做起来难,教师一贯遗留下来的包办代替思想,加上对学生不放心的心理,导致我们的语文课堂上还存在“教师说的太多、学生说的太少,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不明显”等诸多现象。

要真正做到“以生为主”,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上课前,教师要深入研究学生的学情,制定的教学目标和采用的教学方法必须要切合学生的学习实际,要有的放矢。

2)、课堂上,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将话语权还给学生,真正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让学生做课堂真正的主人!

3)、课后,教师要及时反思自己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分别给不同学生安排合适、恰当的课后练习题,力争使每位学生都能从中取得收获。

2、联系生活

语言文字来源于生活,更主要的是语文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学生的生活服务的,再加上生活又是学生最容易接受的一个方面,所以,小学语文联系生活就有其重要性和必要性了。将小学语文教学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能让学生轻松、愉快、自主地投入学习,能有效地完成教学目标,才能真正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

笔者自己在教授二年级下册《北京亮起来了》一课时,就注意了这一点。由于课文内容中“北京”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虽然学生从课件中也基本能了解北京夜景的美丽,但本课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还是无法很好地达成。所以,我在拓展延伸环节就紧密结合我们当地的生活实际,用大家都熟知的家乡街镇的夜景来做比较,学生看后都惊叹不已,纷纷说:“没有想到我们自己家乡的夜景也是如此迷人啊!”这样不仅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关键让学生对我们自己家乡的夜景有了一个新的认识,激发起了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让学生的情感宣泄有了更好的载体。

3、关注生成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学是预设与生成、封闭与开放的矛盾统一体。”“生成”是新课程倡导的一个重要的教学理念。学生不是机器,而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他们作为一种活生生的力量,带着自己的兴趣、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参与课堂活动,成为课堂教学主体部分,从而使课堂教学呈现出丰富性、多变性和复杂性。因此,教师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要善于抓住课堂上的每一个契机,为课堂生成制造空间,随时处理课堂生成的信息,给学生搭建一个个展示个性的舞台。

二、动

在新课改的教学实践中,笔者越来越深刻的认识到:语文学习若还是停留在听听、记记、背背这层面,学生就只能是被动地接受,那么,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就成了一句空话。所以,必须让学生在语文活动中主要是语文课堂上动起来,动口、动脑、动手。

1、动口

动口说起来不难,但难把握的是:什么时候动?为了什么动?怎样动?如果掌控不好,反倒让课堂纪律混乱,促成学生一些不良课堂习惯的形成。因此,笔者认为,从以下时机能让学生“动口”动的适时、有效:

1)在朗读时“动口”

朗读是我们语文的一种最主要的教学方法,不论是识字课还是阅读课都离不开读,让学生从读中识记生字,从读中理解课文内容,更要从读中领悟情感、意境,和作者进行情感的碰撞和交流。但是,朗读很多时候让学生读成了小和尚念经。这时就需要教师进行范读,从语音、语调、语速等方面对学生进行细心指导,让学生感悟语文文字的优美,受到情感的熏陶,激发朗读的热情;还需要教师在朗读手段方面力争做到多样化,避免学生乏味;还应该利用多一些的时间、多一点的机会、让学生读多一点的文章。这样,在充分的朗读中培养学生的语感,感受阅读的愉悦。

2)在说话练习时“动口”

口语交际能力是语文素养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笔者认为,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不是一朝一夕之功,需要教师长期的辅导、训练。怎样才能使学生在说话训练时“动口”呢?笔者认为,首先,教师要营造一个宽松、愉悦的交流氛围,让学生克服自身的不良情绪,“敢开口”;其次,教师要就“说什么?怎样说?”等进行具体的指导,让学生“会开口”;最后,要在说话训练时适时进行恰当的评价,激励学生,让学生“爱开口”。

还应该注意的是,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不是光靠口语交际课就能提升的,还需要教师利用每一节语文课,设计富有新意、有效的说话训练和拓展内容,让学生多动口,动好口!

2、动脑

许多教师都在感慨,现如今的孩子怎么都不爱动脑了,上课像一个个木头疙瘩。其实,这不是学生不爱动脑,而是学生根本没有让大脑动起来。动脑关键是要选准契机,如果让学生在整堂课上都动脑,那是很容易疲劳的,应该把握下面几个时机:

1)在思考问题时“动脑”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善于启发提问,通过精设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索和思考。问题的设计应该紧紧围绕重难点,引导学生把握课文的精髓。同时要注意问的质量,设计的问题一定要精当,要有启发性。还要注意问题的难易程度一定要以大部分同学能解决为准,给学生留下充足的思考时间和空间。遇到学生无法很快回答的问题时,教师一定要进行准确的引导,切不能代替学生回答,剥夺学生的动脑权利。

2)在质疑时“动脑”

语文新课改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只有学会质疑的学生才知道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什么。在语文课堂上,教师要多给学生创设质疑的情境和机会,让学生自己动脑质疑,在通过合作学习解决,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主性。

笔者在执教《和时间赛跑》一课时,先让学生根据课题质疑,学生很快就提出疑问:谁和时间赛跑?为什么要和时间赛跑?怎样和时间赛跑?结果如何?这四个问题正好囊括了本课的重难点。接着又要求学生根据自己提出的问题自学课文、小组交流、探究,最后全班汇报。整堂课都紧紧围绕着学生的质疑展开,学生兴致高昂,课堂气氛活跃,自主学习充分、有效。

3)在创新时“动脑”

创新性思维的培养在语文教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动脑,发表具有创新精神的见解。并且要珍惜学生每一朵创新思维的火花,鼓励学生进行创新思维。

笔者在执教《想别人没想到的》一课时,在拓展的时候,我问学生:除了小徒弟的办法能画出最多的骆驼,你还有办法吗?孩子们通过思考,纷纷发言:“我能画!我可以画很多骆驼的影子,一个挡着一个,不知道有多少呢!”“我可以在沙漠里画一些骆驼的脚印,再画一只骆驼。”……更有创新精神的回答是:“我可以画一只公骆驼和一只母骆驼,它们不知道会有多少子孙呢!”是呀,生命的繁衍不就是无穷无尽的嘛!我接着适时布置作业:你还能在一张纸上画出最大的骆驼和最多的花吗?一下子打开了学生创新的闸门。

3、动手

1)不动笔墨不读书

教会了学生读书时动口,还要教会学生读书时动手,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从课堂的每一个细节入手,通过教学生摘抄、记笔记、做批注、写感想等多种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

2)动手做做看

上课时,除了要动手记之外,还应该动手做一做、画一画等,例如,笔者在执教《画风》时,让学生动手画一画风;在执教《曹冲称象》和《动手做做看》时,让学生动手做一做实验;在执教《浅水洼里的小鱼》时,让学生动手演一演捡鱼的小男孩……总之,我充分利用低年级孩子活泼好动的特点,让语文课堂活起来、动起来,也取得了比较满意的效果。

但是,这些动手的方法只是针对某些课文和特定的年段,并不是全部都适用,用不用?什么时候用?用哪种方式?都要根据学情和课文相机而行,不然起不到活跃课堂的作用,还有可能分散学生的注意力,让自己的教学劳而无功。

还应该特别注意的是,动手要有度,千万不能将语文课上成了画画课、科学课、游戏课,失去了语文课的本真。

总之,农村小学语文课堂的生动与否完全取决与教师的实践和创新精神,如果再从“生”、“动”两字入手,切实以学生为主,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关注课堂生成,并让学生的口、脑、手齐动,就能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产生积极向上的情感体验,对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教学质量产生巨大的作用!

(汉滨区茨沟小学    余娜)

查看更多: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