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儿童的头脑、解放儿童的嘴、解放儿童的双手、解放儿童的时间、解放儿童的空间。——陶行知
近日读陶行知先生的文章,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先生的“儿童中心教育思想”。时间逝去近百年,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与今天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何其相似。在陶行知先生那里,儿童是天生的创造家、积极的探索家与自主的管理者。陶行知先生的“创造儿童的教育”思想,今天仍然对我们中小学的教育教学工作有着非常现实的指导意义。我以为要深入理解、落实陶行知先生的儿童教育思想,需要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认识儿童。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和提高学生核心素养背景下的今天,坚持以人为本,把儿童放在教育的中心位置,促进其身心的全面发展成为当今教育义不容辞的责任和应有之意。那么儿童是什么?词语释义:古代凡年龄大于婴儿而尚未成年的人都叫儿童,现代只指年纪小于少年的幼孩,儿童年龄界定: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中的规定是0-18岁,中国的《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的规定是0-18岁,医学界以0~14岁的儿童为儿科的研究对象。由此可见我国中小学生基本上都应该都属于儿童的范畴。1959年11月20日通过的《儿童权利宣言》,肯定儿童和成人一样,应当得到人的尊严和尊重,享有生存、生活和学习的权利,成年人和社会应当保障儿童的这些权利。陶行知先生认为:儿童是天生的创造家,他多次提到“小孩子不得了,千万不可小看他”,“小孩子聪明得很,小孩中有许多瓦特、牛顿、爱迪生”,因而他反对剥夺儿童自由,反对教师越俎代庖,认为这是教学中的大错,“不知贻误了多少的儿童,残害了不知道多少的嫩苗”;儿童是积极的探索家,陶行知先生一生的教育实践都反映了他还儿童以自主权利的主张,在他看来,“儿童的世界自己去探讨、去发现的,他自己所求来的知识才是真知识,他自己发现的世界才是真世界”,“凡是儿童自己能够做的,应当让他自己做”,“凡是儿童自己能够想的,应当让他自己想”,对儿童自主性尊重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一大核心,陶行知先生发出了“解放儿童”的呐喊,呼吁进行“五种解放”,把学习和探索的自由还给孩子;儿童是自主的管理者,陶行知先生多次提到“认识小孩子有力量”,“不要小看小孩子”,他首创“小先生”制,在学校中推行学生自治的民主管理,把儿童看做具有自主性的个体,“人人都说小孩小,谁知人小心不小,您若小看小孩子,便比小孩还要小”。总之儿童具有无限的发展潜能和可塑性,从儿童本身来说,他们都是完美的合理存在,是主动发展的个体,儿童的本性、儿童的活动、儿童的生活应该得到成人的尊重和保护,而不是一切站在成人的立场和角度而扼杀儿童的天性。只有正确认识儿童的前提下,我们才能避免在教育活动中由于缺乏对儿童的认识而发生偏差,才能使儿童天性中的创造和自主精神得以发展。
二、基于儿童。无论是作为“创造家”的儿童,还是作为“探索家”的儿童,都具有自身特点和自主性的本真存在,儿童始终处于生长状态,具有极强的可塑性、再造性,具有发展的潜能、教育的可能,那就决定了所有的针对教育儿童的教育活动都必须建立在尊重儿童独特性和自由成长的基础之上,正如墨子所言:“(素丝)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陶行知先生指出:“教育者乃为教养学生而设,全以学生为中心,故办学校,聘请教师,无一非为学生矣,以学生乐而乐,以学生忧而忧,学生之休戚即我之休戚,学生之苦恼即我之苦恼也”,他还教导老师:“你若把你的生命放在学生的生命里,把你和你的学生的生命放在大众的生命里,这才算是尽了教师的天职。”他主张要学生主动活泼地学习,反对传统的先生讲学生听,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他指出:“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教的法子必须依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必须根据做的法子”。教育家裴斯泰洛齐说,教育的任务是使儿童的天赋潜能和谐发展,将儿童的兴趣和需要作为教育的出发点。我们今天提倡要站在儿童立场看待问题:儿童的天然属性——天赋和潜能,教育的任务——发现和发挥,教育的最高追求——做最好的自己。今天学校教育极容易出现“成人教育”的倾向,“成人教育”的症结是:忘却自己儿童时成长的经历和感受,从成人的立场审视儿童的世界,以成人的标准取代儿童成长的标准,以成人的经验和预判设计教育。在当今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和核心素养的新形势下,基于儿童的课程观、教学观,显得尤为重要。新课程体系确立的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要落地生根,需要教师主导性与学生主体性结合,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参与,自主选择,教学方式要切实转变:变“灌输式”为“启发式”,变“封闭式”为“开放式”,变“传授式”为“探究式”。
三、成全儿童。儿童中心的教育思想只有在教学实践中才能得到体现,仅仅把“儿童是教育的中心”,“把课堂还给学生”停留在理论层面或口号上并不能解决传统教育忽视儿童天性和盲目灌输的弊端,必须建立和实施以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的现代课程观。我们强调要以儿童的经验为基础,从儿童的需要和兴趣出发,以儿童活动为中心,以各种不同形式的活动组成课程。这个课程的指向是学生的成长,关键是核心素养, 要求是设计,特点是活动。在以儿童为中心新的课程背景下,教与学重新定位:研究如何“教”转向如何帮助“学”,教师定位转型:由授予者变为帮助者,要求先学后教、以学定教 、学主教随。提倡推行基于学生、为了学生、成就学生和发挥学生的生本课堂,从而来成全儿童。陶行知先生一贯主张,“要用民主作风教学生,并与同事共同民主生活,以造就民主的学校”。这种“共学、共享、共修养”的原则,充分体现了师生平等、互教互学的精神,也体现出学生的主体性。在课堂教学中,要树立“儿童中心”的管理理念,变管理为服务,要向陶行知先生所说的,“待学生如亲子弟”,以朋友的身份与心态同学生一起成长,要向陶行知先生一样鼓励学生发表不同意见,教师以平等、热情、诚恳的态度面对学生,让学生敢于敞开心扉,敢于表达,实现师生之间共识、共享、共进,才能让教育真正走进学生心灵,达到教育目的。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可以说充分体现了重视学生个性,发现他们潜能的教育观念:他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揭示了教育联系生活实际之本质,阐明了学校与社会的关系。我们要学习陶行知先生的“儿童中心”教育思想,以学生为主体和核心,承认并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使“其人格得到完备的发展”。我们应该激发儿童主动参与的兴趣和欲望,教师可以在教学活动中通过辩论、小组竞赛、表演等形式来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我们要构建自主课堂教学模式,善于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生疑、质疑、辨疑、释疑,使之常有疑点,常有思考,常有探索,常有创新,“学生的头脑不是一个被填满的容器,而是需要被点燃的火把”;我们要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教师的责任不在于教,而是教学生学”。陶行知先生提出的“五大解放”更是成全儿童的最好方法:解放儿童的双手,让他们去操作、去实验,陶行知先生说“头脑帮手生长,手帮头脑生长,脑和手联合才能产生力量”;解放儿童的嘴,让他们尽情去表达,学会更好的表达,陶行知先生说:“小孩子有问题要准许他们问,从问题的解答里,可以增进他们的知识”;解放儿童的时间,让他们有时间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思考和探索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把学生从过重的课业负担中解放出来,把自由还给学生,把童年的乐趣还给学生;解放儿童的头脑,鼓励学生大胆想象,不限制学生的思维空间,陶行知先生说“人生两个宝,双手和大脑,用脑不用手,快要被打倒,用手不用脑,饭也吃不饱”;解放儿童的空间,给儿童成长以广阔的空间,让他融入社会大舞台,“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
清华大学附小校长窦桂梅说:儿童的成长是学校存在的全部意义。回顾清华附小百年,无论岁月怎样更迭,不变的是始终坚持的让儿童站在学校的正中央!清华附小一切以学生的成长为出发点,让儿童站在操场、课堂、舞台、活动等的正中央,教师把学生的成长当作职业的最高荣誉。陶行知先生作为近代最具影响力的教育家,他的“儿童中心”的教育思想,对21世纪的中国教育仍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他的思想在今天不仅没有过时,相反在我国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提高学生核心素养,大力实施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启发作用和指导意义。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以陶行知先生理论指导我们今天的教育教学,让儿童站在学校的正中央,使之成为具有爱国情怀、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社会主义国家未来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江北小学 谭照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