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
首页 > 校本教研 > 正文

体育课程思政理论与实践研究

[2022-05-26 18:49:24] 来源: 编辑:周舟 点击量:
评论 点击收藏
导读:本文借体育课程功能实现思政工作的目标,引导学生在掌握运动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实现立德树人同向同行目标,通过事例理论上剖析,在实践中把抽象化的概念变成具化的动作感觉,让大道理在体育课中落细、落小、落实、润物细无声,实现学练目的,使体育课程思政充满情感温度,做到通俗化、具体化、生活化。

西安市灞桥区庆华小学   王晓娥

摘要:本文借体育课程功能实现思政工作的目标,引导学生在掌握运动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实现立德树人同向同行目标,通过事例理论上剖析,在实践中把抽象化的概念变成具化的动作感觉,让大道理在体育课中落细、落小、落实、润物细无声,实现学练目的,使体育课程思政充满情感温度,做到通俗化、具体化、生活化。

关键词: 体育课程    思政理论    实践研究

20201015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开篇就为学校体育定性定位到学校体育是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基础性工程,意见中明确提出 “学校体育对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学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和奋发向上,顽强拼搏的意志品质,实现以体育育心,具有独特功能”。体育教师将思政课程的标准融入体育课堂教学,要遵循不同学段学生的认知规律,在探究思政课的实践性上,引导学生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基于此,本文把思政理论与体育实践结合,把学习奋斗的具体目标同民族复兴的伟大目标结合起来,通过教学实践研究挖掘体育思政理论内涵和体育育人功能,实现五育并举,“体”中现“德”凸显体育课程思政教学核心,结合课程内容的安排,实现体育活动对学生的心理构建,人格塑造方面独特的作用,突显在思想政治工作过程中,有机的协调体育与德育的关系,德体相融,以体引德,以德带体,以体显德的课程教学理念与教学实践研究。

1.“德体相融”理念融入体育课程思政教学

体育课堂教学如何将课程思政理念融入教学实践,实现理念与实践一体化教育“双向贯通”,是搭建体育课程思政德体相融的教学新模式。在《体育课程标准2017版》实施背景下,体育学科的核心素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指向是一致的,如何将传统的思政课程实践体系延伸到课堂实践中,通过运动实践育人,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覆盖,将思政实践与实践思政相贯通。我们可以抓二者的同向同行目标,体育课程的学科核心素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指向一致,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的融入到各门课程的教学,紧紧围绕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进行解读和融入,解决学生成长中出现的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等价值观偏差问题。引导学生在创新精神上体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在牢固树立法治意识的公德操守和职业道德强化上体现:“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价值取向,培育学生家国情怀、责任担当精神,“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提升个人品德修养。学校体育课程思政结合教授内容,挖掘学校体育德育资源,把爱国情怀与民族意识,顽强意志和拼搏精神的培养,规则规范和竞争意识;集体主义精神和团队协作意识,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应: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体育比赛则能更好的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挫折教育及规则教育,有助于完全人格的培养,这些都是在黑板上学不来的。那么体育教学如何把立德树人体现到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各方面,我们只有围绕上述目标来教学,进行教学设计,才能取得实效。

课例呈现:课堂教学理论实践具体操作方法,以室内课理论教学为例,单元教学、健康知识内容、微课堂、教学讲座的形式开展,案例+技能+隐形的课程思政内容,通过历史故事+现实意义+揭示深刻道理;视听效果+古典+现实意义;案例故事+试听+教学案例;文字画面+PPT案例展示等形式进行。通过设立主题,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将抽象理论转变成具象的实践活动,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将深刻的语言讲解通过身体体验、运动感受使其通俗化,把透彻的、深奥的理论讲解,融入在体育技能的活动当中,使其更加的鲜活一些。

教学策略:精心设计,从思想上解读内容,通过经典释义内容,通过讲解视频播放、教学设计呈现、教学故事引发、教学案例分析对照、互动访谈、思想解读、经典诵读等环节,将体育课程思政内容做显性处理传授给学生。体育课程思政教学体现德体相融教学理念,将深刻地大道理通过肢体运动参与体验,在掌握技能的同时,挖掘体育课程思政理念,通过个人的体验,配合主题内容表达。

例如,通过体育运动动作技能学习,如投掷类、跳跃类等教学内容渗透不畏艰苦,勇于担当的运动场景、同伴互助、顽强拼搏的情境创设等,在活动安排时一定要围绕情感目标设计安排练习活动内容,活动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按照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要求,大学阶段重在增强使命担当,高中阶段重在提升政治素养,初中阶段重在打牢思想基础,小学阶段重在启蒙道德情感。使体育教学接地气、有温度、风格清新,在教学中体现新思想中的理论品格、价值追求、精神风范、做到德体相融学技术动作“知其然”明白道理“知其所以然”体现精神“知其所以必然”,让学生明白“精神之美”,明白体育运动中的活力和意志品质、其内涵还会扩展为理想信念、价值追求、思维方式、道德规范、气质胸襟、人格情怀,这种精神的力量,无论是对一个名族、一个国家还是对一个政党和个人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

2.体育课程教学设计中如何体现“以体引德”。

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时 ,要从宏观层面的整体设计进行理论构建,对教学设计的全过程进行实践操作的方法指引,因此从教学设计的布局、结构、思想、内容等方面需要有长远而整体的思考过程。通过把握运动特性,把抽象化的内容转变成具化的事物,想办法找到动作的感觉,才能找到学生的求知欲望,实现学生的学练目的。在体育课教学设计时,如何根据教学内容把体育课程思政理念渗透在教学中呢?平时大家在教学中确立教学目标时,认知目标、技能目标、情感目标,前两个目标都有具体的活动安排,那么情感目标的实现往往会忽略只是提及到,也没有针对性内容活动安排或者是在这方面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强化不够。   课例呈现:课课练学习内容,加强腰腹肌力量练习项目。教学目标设计中情感目标设计是,在合作中互相配合,集体协同一致,感知班级合力与团队精神。如果我们在情感目标中有设计,那么在教学的过程中,就要有相应的活动安排,借助技术动作要点和要求来设计具化动作。这个活动大家腰腹肌力量是参差不齐,主要是加强腰腹肌训练,如何体现同伴互助?这就要求我们在设计活动内容时,把学生的情感目标设计进去,组织形式上可以采取多样化的练习办法。例如,组织学生围坐成一个大圈,肘关节互挽成坐姿,一起后仰躺下再一起坐起,借助团队的力量互相牵制共同完成动作,把个人融入在团队中让学生体验合作互助配合的团队力量等。教学策略:把德育教育目标抽象化的概念变成具化的动作,通过练习方法找到动态感觉,点燃求知热情,感知团队力量,实现学练目的,从而把德育教育的思想渗透到学生的学习之中,感知同伴合作的真正意义,不只是停留在口头上。

教学策略:这部分内容教师要根据教材知识的性质和重难点,综合考虑学情进度等因素进行合理安排,其次还要注意教师在研究教材和设计教学环节时,应认真考虑身体要素并评估其效果,这是对实现由认知到体验转向的一个过程。

总之,体育课程思政教育体现以体引德,需要我们辨析思政工作教育的区别点与共同性,利用体育课丰富的教学形式,激发学生对人生观、世界观的本质思考,弥补思政工作形式上的空泛,充分利用体育在认识和实践中的“熏、浸、刺、提”的作用,有效的实现体育的引导功能

3.体育课程课时教学内容如何体现“以德带体”。

在教学中我们要找到体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衔接点。体育学科的核心素养“立德树人”,民族爱国情怀精神,顽强意志品质和拼搏精神;规则规范和竞争意识;集体主义情感和团队协作意识(简称:爱国、拼搏、竞争、协作、规范等)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衔接于各类体育活动的教育形式中,以德育引导体育灵魂,以体育丰富德育行为,最终形成体育与德育的统一,在寓教于体中“立德树人”。

课例呈现:学习内容:室内课教学《升国旗 奏国歌》,这个内容教学,我们可以以女排精神引入课堂学习,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怀与民族意识。内容设计:通过两个故事引发学生思考,一是“女排精神--升国旗 奏国歌”。二是“东归英雄传”突显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命运共同体。女排精神就是“升国旗 奏国歌”中国女排在万难之际,用奥运冠军的荣耀昭示了再次崛起,他们再最困难的时候也恰恰是他们最团结时,不分昼夜拼搏,永远热泪盈眶,这就是中国女排精神,同时也告诉学生,想要从低谷在上高峰,必须有埋骨何须桑梓地,不夺冠军死不休的强烈决心的体育精神。通过总书记讲过的民族团结进步故事,土尔扈特万里东归“东归英雄传”故事,彰显中华民族强大凝聚力和向心力,告诫学生中华民族只有把自己的命运紧紧连接在一起,才有前途,才有希望。

教学策略:创设课堂教学形式如:“体育思政星课堂、体育思政微课堂、体育思政课”等教学形式。依据课标与学生成长的特点,开展教学探究,整合性研究,科学安排构建横向融通、纵向融通、立体融通的体育思政课程体系。例如,通过“思政星”课堂教育形式,用人物事迹和故事引导,把运动技能的形式突显在体育思政理念中,把爱国、团结、坚韧不拔蹬的情怀深植于心中,换发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是各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和精神归依。通过故事总结:在运动技能的学习掌握中突显德育教育,以运动技能的学习为支撑,把学生个体对“体”的认知和理解,最终通过具体的形象与行为展现在社会生活中。

2.3情感目标达成活动设计如何体现“以体引德”。

通过教学比赛“全覆盖式”发动和组织学生参与,通过“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把思政教育巧妙融入教学全过程体育教学中,我们应该明确的是课程思政的归根到底是做人的工作。因此,必须深刻把握思政教育的对象特点,在课程目标设计中,遵循“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的教育规律。课例呈现:在体育课程教学当中,56年级全一册《体育与健康》第三部分体育运动技能、第四章基本身体活动中要求:学生在学习时不仅能掌握奔跑、跳跃和投掷等动作的正确方法、培养身体的正确姿势、发挥体能、还能培养他们奋勇争先、超越自我、战胜困难的心理品质,以及发展互相合作、关心集体的社会适应能力。那么,我们如何在组织教学中,如何将情感目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来体现?学生如何通过运动实践能真正有所感知,加深印象得到提升呢?

教学策略,教师要“因事而化”针对运动项目设计环节坚持以问题为导向,紧紧围绕学生,坚持把解决思想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在教学中将时事热点问题有机融入课堂,通过问题导入回应学生的关切和诉求。这里以培养学生“培养学生战胜困难的心理品质”的体育精神为例。我们平时教学设计中,把这部分内容只局限在课堂教学设计三维目标中,如何具化设计活动实践内容,大多数老师没有用具体的活动内容安排来体现,因此,学生的练习中对学生身心触动不是很大,因此无法真正体验。在《第二节跳跃》内容设计当中,如何让学生克服畏惧心理战胜自己?活动设计以单腿跨越横杆为例,围绕教学内容和学生是经情况,教学设计围绕以下几条主线进行,使用器材变化:由跨越一块垫子高度到3-5块垫子的高度,在升高高度跨越橡皮筋,再到跨越横杆,练习节奏变化:组织练习由原地--跑几步--短距离跑--长距离跑。练习形式变化:由固定练习--移动练习--突发情况练习--外界刺激强化练习。教学评价激励:教师讲解--提升兴趣--问题驱动--自我探究--实践尝试--战胜自我--激励评价--自我激励--挑战自我达成目标。看似简单的练习活动,教师一定要抓住教学内容,以知识为载体,挖掘内容价值为目的,要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的传授之中,重视学生的活动实践和自身体验,引导学生把实现自己的人生抱负落实到脚踏实际的行动中来,解决实践中的具体问题,达成教学目标让学生成为更好的自己,实现以体引德。

参考文献:

[1]/毛振明  体育教学2020年第十一《新时代加强与改进学校体育工作的新思想和新举措(上)》-《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的学习体会

[2]/王晓燕  新时代学校体育课程中德育资源挖掘的三重逻辑

[3]左群英 汪隆友 从认知到体验:中小学教材使用的具身转向《中国教育学刊》2021年第三期

查看更多: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