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
首页 > 校本教研 > 正文

认真落实三个“结对” 助力教育脱贫攻坚

[2021-03-01 18:34:39] 来源: 编辑:周舟 点击量:
评论 点击收藏
导读:眉县扎实开展教育扶贫阳光助学提升行动,以提升乡村教学质量为抓手,努力改善贫困乡村办学条件,加强师资建设,健全制度激励,补足短板提高均衡发展水平,实现全县教育教学水平在上新台阶。

眉县学生资助中心    孟军宽 

眉县扎实开展教育扶贫阳光助学提升行动,以提升乡村教学质量为抓手,努力改善贫困乡村办学条件,加强师资建设,健全制度激励,补足短板提高均衡发展水平,实现全县教育教学水平在上新台阶。

一、联手打造教育航母,优质资源共赢共享

一是统筹城乡教育联盟。按照“优质学校+薄弱学校”“城区学校+农村学校”的模式,将全县24所乡村薄弱学校与城区、镇区24所优质学校结对,建立“一一对应、结对帮带”的联盟关系。以“全面影响、重点突破、问题引领、精准帮扶”为总体要求,打造发展共同体。联盟学校之间建立交流平台,重大安排相互沟通、重大活动相互参与、重要工作相互了解;建立互补平台,城区学校向农村学校捐赠图书、教学仪器和设备,下派优秀干部和教师蹲点帮扶,而农村的淳朴乡风,农村学校学生独立自强的品质,也为城区学校拓展了德育空间;建立互动平台,定期组织干部教师开展短期交流、工作体验、挂职培训、跟岗研修活动,组织学生开展城乡结友、家庭互访、学生互助、关爱留守儿童活动。以此为桥梁,传输先进理念,促进学校在办学理念、文化建设、教学改革等方面实现突破。

二是以点带面全面开花。依托“四区四级一网络”协作机制,坚持“高中带动初中、初中带动中心校、中心校带动各村小”的策略,以三所高职中为龙头,建立三个大学区,实施县、镇、村、校四级联动,定期开展管理、教研的“联片互动”活动,发挥名校、大校拉动效应,深化校际之间的联合、融合,形成区域教育整体提升的共同体,促进了乡村薄弱学校发展。

二、城乡联盟多样化,师徒结对同成长

一是全方位结对提高。在管理层面,选派24名城区学校优秀青年干部,与农村学校建立结对帮扶关系,定期举办管理论坛、开展教学视导等活动,对农村学校发展规划、常规管理、教研教改、文化建设进行指导。在教师层面,组织县级以上教学名师、学科带头人、教学能手1876名,与农村学校各个学科教师建立结对帮扶关系,实施“天梯计划”,突出四个带动(带德、带才、带教、带研),坚持“研修、研训、研习齐创新”,促进“学生、教师、学校同成长”。近年,共安排200名管理人员和教师参与双向交流活动,为农村学校培养了一批管理和教学的中坚力量。

二是强政策激发动力。着眼于构建长效机制,我们出台了一系列激励保障措施:对结对帮扶成效突出的优秀干部,优先任用、破格提拔;对扎根农村的优秀教师,给与地方津贴补助,在评优树模、职称晋升等方面优先倾斜;投资1500万元解决农村教师办公、住宿和生活设施问题。通过给荣誉、给保障,稳心留人,振兴贫困乡村教育。加强人社、财政、教体部门协调,全面落实义务教育教师各项工资政策。从2020年起,增加班主任费:小学每班每月300元,初中每班每月400元,并将其纳入绩效工资总量。落实工资发放政策,确保每月按时足额发放教师工资。在职称评审、岗位聘任等方面全面落实上级政策,逐年提高教师收入。积极实施“三大”帮扶举措(城乡联盟、名师结对、师生结对),为教育薄弱校注入新鲜血液,实现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把提升乡村边远地区教育教学质量作为重点工作来抓。

三、强化名师帮扶,激活内生动力

一是坚持全员扶贫。面对乡村薄弱学校的建档立卡贫困学生以就读学校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力,建立全员、全覆盖的帮扶网络。每名学生由一名本校教师和一名优质学校的名师共同负责,一个团队帮扶,实行五项制度:每天一次谈心、每周一次辅导,每月一次家访、每期一次捐赠,每年一次慰问。从思想动态、学习习惯、学科成绩、生活条件、亲情关爱五个方面对贫困学生给予帮扶。针对不同的致贫原因,坚持“一人一策”,联合扶贫包抓干部,整合各方资源,精准施策,促进其家庭快速脱贫致富。

二是突出扶志重点。立足学生长远发展,着眼“造血式扶贫”的贫困家庭自我发展能力提升,我们始终将扶志作为重点,提出“1+1”要求(首先确立一个志向,其次发展一个特长或学会一门技术),建立评估机制,考核教育扶贫成效,对教师进行进行捆绑式考核,以促进城乡联盟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在实践中,我们体会到:教育扶贫不能仅仅局限于上级安排的扶贫任务和对贫困学生的物质资助;更重要的是,农村薄弱学校办学水平的提升,教育质量的提高,使成千上万的寒门学子获得更好的发展,才能从根本上消除贫困。

扶贫是一项事业,“扶贫必先扶智”,教育是最根本的精准扶贫,是最大的善政。扶贫更是一种责任和情怀,我们将以这次会议为契机,积极借鉴兄弟县区的经验和做法,认真落实市局的安排部署,进一步强化措施、聚焦教育扶贫精准发力,创新方法,推动扶贫事业取得更大突破,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教育人的积极贡献。 

查看更多: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