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
首页 > 校本教研 > 正文

浅析小学生作文的“苦”与“乐”

[2018-06-27 10:20:48] 来源: 编辑:龙敬 点击量:
评论 点击收藏
导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的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他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可许多小学生不愿意写作文,甚至害怕作文。究其原因,大多是认为作文太难,没什么可写的,也很难写好。学生为什么把习作当成一件苦差事呢?之所以这样,原因很多,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的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他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可许多小学生不愿意写作文,甚至害怕作文。究其原因,大多是认为作文太难,没什么可写的,也很难写好。学生为什么把习作当成一件苦差事呢?之所以这样,原因很多,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拔高要求。小学生的作文要“小”,以写简短的记实文和想象文为主,不是创作,更不是文学创作。可教学中,有些老师不仅要求学生写通写好,而且还要写巧,往往拔高要求,这自然使许多学生对作文产生高不可攀的厌倦情绪。

    二是素材单一。当前大多数学生课业负担过重,在家也被“约法三章”管得很死,从家门到校门,出门读书,回家作业,“两点一线”,生活单一。这样就使他们不可能在头脑里积累丰富的感知现象,当然无话可说,无事可写,无情可抒了。

    三是作文失真。什么是作文?作文是心灵,是情感,是本真的袒露,是压抑的冲动,是秘密的公开,是温馨的表白,是一个丰富的精神家园。可许多学生的作文却是无中生有,所写的内容不是自己的亲身经历,也不是自己亲眼看到的,自己生活中根本不存在的人,可以在作文中成为知交和亲友。有的甚至是套话连篇,没有自己个性的语言,缺乏童真、童心、童趣。学生面对每一次作文都要绞尽脑汁,生编硬造,自然毫无写作之乐。

    既然如此,该如何将小学生作文的“苦”转化为“乐”呢?

    一、激发情趣,感受谈吐之乐。

    激发情趣,可以从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入手。想象力很重要,想象有多远,人就能走多远。2010诺贝尔物理奖得主—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的科学家安德烈.海姆和康斯坦丁.诺沃肖洛夫,就是凭借常人不敢想象的想象,用普通胶带成功的从铅笔芯的石墨中一层层地“撕分”出石墨烯,这种“只有一层碳原子厚的碳薄片”,被世界公认为目前世界上已知的最薄、最坚硬、传导电子速度最快的新型材料。诺奖委员会形容这对师徒“把科学研究当成快乐的游戏”。

    我们的习作教学为什么不能添加一些富有情趣的“快乐游戏”,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呢?譬如低年级的习作课上,我们先让学生想象妈妈的鞋,然后向学生介绍一些设计的美如童话的鞋子。再如,我们可以让学生利用身边的蔬菜,水果等做成简单的工艺品,在任意组合想象成一个故事,然后比一比,讲一讲,最后写一写。情趣一经激发,学生跃跃欲试,由“心动”,而“口动”,而“笔动”,不吐不快。

    二、引导观察,品味生活之乐。

    初学作文的小学生提笔没有什么东西可写,也不知该怎样去写。究其原因,固然很多,但其中带有普遍性的原因,就是缺乏对生活的观察,以及对生活素材的积累。因为观察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主要途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又是人们创造发明的基本能力。作为文章,从内容上说,它是客观事物的反映。从形式上说,他是书面化的口语。但是要把客观事物,思想感情变成书面化的语言,却是一种复杂的创造性的劳动。只有对某一种事物观察较为细致,有切实的了解,才能谈得上准确地反映它,写什么的问题才能够得以解决。正如叶圣陶先生说:“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要解决无米之炊的问题,首先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帮助学生解决“写什么”是第一位的,“怎么写”是第二位的。学生只有面向生活,热爱生活,熟悉生活,做起文章来,内容才会充实,语言才会生动。

    生活中无处不飞花。对学生来说,春夏秋冬,风霜雨雪,各具风姿;日月星辰,飞禽走兽,魅力无限。变幻莫测的自然万物,永远使孩子们感到新奇,充满探究的欲望。因此要让学生从沉重的课业负担中解放出来,从“家庭—学校”这两点一线的小天地里走出来,还给他们一双慧眼,到社会的大环境中和大自然中去领略社会风情,让他们得以美的享受和陶冶,获得丰富的感性知识,为习作积累素材。同时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引入自然、生活、社会“活水”。春天的花蝶飞进教室,夏天的雷雨骤然而至,秋天的丹桂香味醉人,冬天的瑞雪悄然飘;家庭中的细小变化,学校里的趣事趣闻,社会上的新人新事,让学生对自然,对生活产生具有个性的体验和感受,使他们乐于观察,乐于写作。

    三、因材施教,体验获得之乐。

    许多学生对作文失去快乐的原因,各有不同。这是由人的差异性所决定的。因此在作文教学时不能“一刀切”,要因材施教,进行分类指导。对优生和中上学生在明确要求,启发选材后自主习作;对中下学生则根据习作要求,或提前观察,把握材料;或提前罗列,搜集材料;或提前阅读,及时迁移;或提前动笔,作为铺垫。老师则提前指导,让其先有准备,后全体指导。这样不至于出现中下生“吃不了”的现象,使全体学生都能完成习作的任务,更能让全体学生得有所得,得有所获,体验到获得之乐。

    四、搭建平台,分享成功之乐。

    写作是一种能力,需要一定的实践量才能形成。那么如何让学生兴致勃勃,坚持不懈的练下去,以保证达到足够的实践量呢?那就需要给学生搭建两个平台,可以使习作成为每个学生的一种习惯,一种乐事,而不再是负担。

    <一>搭建合作分享的平台。合作分享既是习作的一种方式,又是一种能力。学生在合作中分享,在分享中合作,可以创造出习作教学的理想境界。如:在本班内,可经常组织学生互改作文,交换诵读作文,抓住自己或别人作文中的一处或两处成功之作进行赞美等各种合作分享活动。这不仅可以学习别人好的写作方法,打开写作思路,同时又可以增强习作的自信心,进一步激发写作欲望。

    <二>搭建展示自我的平台。若没有一个自我展示的平台,学生看不到自己写作的成绩和进步,久而久之就会对习作失去兴趣,所以老师应该为学生搭建展示习作的平台。让学生充分展示自我,让每个人都有机会享受到成功的快乐。这是使学生保持习作兴趣和习作欲望,增强自信心,使学生乐写的最好抓手。如:在班级自办的学习园地,黑板报上刊出,或推荐给学校的广播站;也可打印出来,发给同学和家长;还可以向有关刊物投稿。老师不时地给学生提供各种平台,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保持写作兴趣,还能锻炼学生的习作能力,学生的乐写,就会水到渠成。(汉阴县城关镇月河小学  许小云)

查看更多: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