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阳中学初中部物理学科融合实践活动纪实
为深入贯彻2022年版《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要求,推动物理核心素养培育常态化、实效化,紫阳中学初中部物理教研组立足区域特色,创新教学实践路径,近期组织部分学生赴紫阳文笔山开展"开发本土资源,落实核心素养"主题物理实践活动,以"本土场景+实践探究"的教学模式,助力学生在真实情境中深化知识理解、提升综合素养,为义务教育阶段物理学科育人实践提供了鲜活样本。

一、对标课标要求,锚定育人核心
2022年版《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物理教学应聚焦"物理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科学态度与责任"四大核心素养,既要强化学生对物质、运动与相互作用、能量等基础内容的认知,又要注重培养模型建构、科学推理、质疑创新等关键能力,更要通过系统性探究活动,塑造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服务社会的责任意识。紫阳中学初中部物理教研组紧扣课标导向,以本土资源开发为突破口,构建"课标引领—资源转化—实践育人"的教学闭环,推动核心素养培育贯穿教学全过程,实现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

二、深挖本土禀赋,丰富教学载体
紫阳文笔山作为县域重要文化地标,兼具自然生态优势与人文历史内涵,蕴含着丰富的物理学科教学资源。在陕西省教学能手明水余老师的带领下,学生以物理学科视角开展实地考察:结合山势坡度分析斜面、杠杆等简单机械的实际应用,通过风声鸟鸣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机制,借助光影变化理解光的直线传播原理,围绕植被生长思考受力分析与能量转化规律。本土场景与学科知识的深度融合,不仅让抽象的物理概念变得直观可感,更激发了学生主动观察生活、探索未知的学习热情,实现了"本土资源"向"教学资源"的有效转化。

三、聚焦实践探究,提升综合素养
本次活动以"测量文笔山诚信广场张真人铜像高度"为核心任务,依托光的直线传播原理,仅提供皮尺与已知身高的学生作为测量工具,引导学生自主完成方案设计、实验操作、数据处理与结果验证,完整经历科学探究全流程。
(一)分组研讨,凝聚思维共识
学生随机分为A、B两组,围绕测量任务开展针对性研讨。各组学生跨界关联数学相似三角形知识,结合生活实践提出影子测量方案,就测量时机选择、操作规范流程、数据误差控制等关键问题进行深入交流,在思维碰撞中完善方案设计,有效锻炼了团队协作能力与科学思维水平。
(二)实验求证,探寻科学规律
为保障测量结果的科学性与准确性,教师引导学生开展预探究活动: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分别测量1米、2米、3米高标杆的影长,精准记录数据并进行对比分析。通过计算推导,学生自主发现核心规律:太阳光照射角度固定时,物体影长与高度呈严格正比关系(物高1米/影长1.4米=物高2米/影长2.8米=物高3米/影长4.2米=定值k)。这一过程既强化了学生对"光的直线传播"物理观念的理解,又让其切实体会到科学探究的逻辑严谨性与实践价值。
(三)学以致用,完成实践任务
掌握影长与高度的定量关系后,学生有序开展正式测量:以三把连接而成的3米米尺为参照,精准测量其影长并计算比例系数k,再仔细测量张真人铜像影长,通过"铜像高度=k×铜像影长"的关系式,成功测算出铜像近似高度。当理论计算值与实际感知高度基本吻合时,学生充分感受到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力量,学习成就感与学科认同感显著提升。

四、凸显实践价值,发挥示范引领
此次物理实践活动是紫阳中学初中部深化教学改革、落实核心素养培育要求的重要举措,取得了多重成效:
(一)创新教学模式,推动知识内化
打破传统课堂教学边界,将物理教学与本土文化地标深度结合,通过"观察—探究—应用"的实践链条,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消化抽象知识,在实践体验中建构物理观念,实现了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建构"的学习转变,提升了知识掌握的深度与效度。
(二)培育核心素养,提升综合能力
学生完整经历科学探究全流程,科学思维、探究能力、跨学科应用能力与团队协作能力得到系统性提升,严谨求实、质疑创新的科学态度和善于观察、勇于实践的学习习惯在活动中逐步养成,核心素养培育落到实处。
(三)厚植家国情怀,激发学习动力
以家乡文化资源为教学载体,让学生在探索家乡之美的过程中学习物理知识,既增强了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与自豪感,又激发了学习的趣味性与主动性,实现了学科育人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
此次活动为区域内义务教育阶段物理学科教学改革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经验,为兄弟学校充分利用本土资源、创新教学组织形式、扎实落实核心素养培育要求提供了有益借鉴。下一步,紫阳中学初中部将继续深耕本土教育资源,持续深化教学改革,丰富实践教学形式,不断完善"课标—资源—实践—素养"的育人体系,推动核心素养培育常态化、长效化,助力学生全面发展、成长成才。
(通讯员:明水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