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
首页 > 教育动态 > 正文

探索核心素养 共研大单元设计

[2025-05-13 15:51:40] 来源: 编辑: 点击量:
评论 点击收藏
导读:  为深入落实"双减"政策,探索核心素养导向的美术教学新路径,凤台小学美术教研组于4月28日开展了《核心素养导向的美术大单元作业设计案例》共读书目分享活动。本次活动通过"自主研读+案例剖析+实践设计"三维联动,助力教师专业成长,为我校美术教学改革蓄力赋能。


——汉阴县凤台小学美术组《核心素养导向的美术大单元作业设计案例》读书分享会





  为深入落实"双减"政策,探索核心素养导向的美术教学新路径,凤台小学美术教研组于4月28日开展了《核心素养导向的美术大单元作业设计案例》共读书目分享活动。本次活动通过"自主研读+案例剖析+实践设计"三维联动,助力教师专业成长,为我校美术教学改革蓄力赋能。

  一、聚焦书籍:理论与实践的桥梁

  《核心素养导向的美术大单元作业设计案例》一书以新课标为纲,系统梳理了38个覆盖小学至高中阶段的美术大单元教学案例,涵盖中国画、综合探索、传统工艺等多个领域。书中强调通过“主题—欣赏—技法—构思—创作—展评”的完整创作流程,引导学生像艺术家一样思考与实践,将核心素养融入真实情境的作业设计。教师们认为,该书为突破传统单课时教学模式提供了可操作的范本,尤其在单元目标统整、跨学科融合及评价体系设计上具有重要启发。

  二、分享亮点:从理念到课堂的转化

  侯晓琴老师:

  美术教育作为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创新思维和文化理解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核心素养导向的美术大单元作业设计案例》一书,正是在"双减"政策背景下应运而生的一部具有指导意义的专业著作。本书不仅为美术教师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更从理论高度阐述了核心素养导向下美术教学转型的方向与路径。

  书中特别指出,美术核心素养的培养不能仅靠零散的知识点讲解或简单的临摹练习,而必须通过"像美术家一样思考"的完整创作过程来实现。这一观点打破了传统美术教学中过分强调技法训练的局限,将美术学习还原为一个包含"主题—欣赏—技法—构思—创作—展评"六个环节的系统性实践。

  书中强调的真实性学习理念对我的启发尤为深刻。美术核心素养的形成不能依靠虚假的练习或人为的题目,而应在解决真实艺术问题的过程中自然发展。"画家乡的风景"单元就是一个典范,它不是简单地教授风景画技法,而是让学生真正走进家乡环境,观察、感受并用绘画语言表达自己对家乡的情感与理解。这种真实情境下的学习任务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更能培养他们将艺术与生活联系的能力——这正是审美素养的核心所在。反观我的教学实践,过去可能设计了太多脱离学生经验的"为画而画"的作业,今后应当更多地从学生的生活经验、文化背景和真实需求出发设计艺术活动,让美术学习成为有意义的生命体验而非机械的技能训练。

  在评价方式上,本书倡导的过程性多元评价体系也给我带来深刻启示。传统美术评价往往过分关注作品最终效果,而忽视学生在创作过程中的思维发展与情感体验。书中的案例普遍采用档案袋评价、展示评论、自我反思等多种方式,全面记录和评估学生的艺术成长。如"外国美术名作巡礼"单元不仅评价学生的最终策展方案,更重视他们在艺术研究过程中的资料收集、分析深度与合作表现。这种评价方式更加符合核心素养的发展特点,因为素养本身就是一种综合性、过程性的能力表现。作为教师,我需要改变"以作品论英雄"的简单评价习惯,设计更加精细的评价工具,捕捉学生在艺术学习过程中的细微进步与独特创造。

  综合这些启示,我认为本书最根本的价值在于帮助教师建立了一种素养本位的教育观—美术教学的目标不是培养只会模仿的技术工,而是具有审美判断力、文化理解力和艺术创造力的全面发展的人。实现这一目标需要教师自身首先完成从"技术传授者"到"素养培育者"的角色转变,这或许是本书带给我的最深层次的职业启示。

  翁莎老师:

  阅读《核心素养导向的美术大单元作业设计案例》中“童谣童画”单元设计后,我深刻感受到其以艺术核心素养为核心的教学创新理念。以下是我的读书感悟:

  一、跨学科整合,激活文化理解与创意实践

  童谣童话单元的作业设计体现了美术与文学、音乐等学科的深度融合。通过将童谣的韵律美与童话的叙事性融入美术创作,学生需在理解文学意象的基础上进行视觉转化,例如将方言童谣转化为插画,或为童话故事设计立体场景。这种设计不仅呼应了美术核心素养中“文化理解”的要求,还通过跨媒介创作培养了“创意实践”能力,使学生在多元艺术语言中寻找表达路径。

  二、分层任务链推动深度学习

  单元作业以“主题感知—技法探究—创作展评”为逻辑链展开。例如,第一课时通过童谣赏析引导学生感知民间文化符号;第二课时聚焦童画技法训练,将绘画与童谣意境结合。这种分层设计符合大单元教学“逆向设计”理念,既注重技法积累,又强调高阶思维发展,使学生在递进式任务中实现从“模仿”到“创新”的跨越。

  三、情境化评价促进素养生成

  案例中特别设置了“童谣画廊”展评环节,要求学生用贴纸投票选出“最具创意作品”。这种真实性评价情境,不仅呼应了“像美术家一样创作”的实践导向,还将“审美判断”“图像识读”等素养具象化。例如,学生需分析民间色彩符号在童谣插画中的隐喻,进而反思自身创作的文化立场,体现了素养目标与评价的一致性。

  四、对教学实践的启示

  该案例为我提供了可操作性模板:其一,大概念统领,以“传统文化的现代表达”作为单元内核,避免碎片化教学;其二,问题驱动,通过“如何用美术语言讲好童谣故事”等基本问题引导学生探究;其三,资源活化,整合地方非遗资源与当代数字媒介,拓展创作维度。教师需从“技法传授者”转向“课程设计者”,在单元框架下灵活调配资源,实现素养落地的闭环。

  综上,童谣童画单元的设计展现了核心素养导向下美术教育的创新路径:以文化为根、以实践为径、以素养为果,为学生构建了兼具审美厚度与创造活力的学习场域。

  李琳老师:

  最近研读了核心素养导向下的美术教学资料,结合岭南版四年级下册美术教材,对美术大单元作业设计有了新的思考。这套教材内容丰富,涵盖岭南传统艺术、自然景观描绘、创意艺术表现等,为大单元作业设计提供了广阔空间。

  以“自然与人的关系”主题单元作业设计为例,与教材中描绘自然景观、探索创意艺术表现等内容相呼应。可以先让学生描绘自然景观,像教材里《高山、大海、江河》这课,引导他们用画笔捕捉自然之美,提升审美感知和美术表现素养;再开展环保主题创意活动,让学生运用拼贴、装置等艺术形式,展现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培养创意实践能力;还能鼓励学生进行跨学科学习,结合科学课程中对自然生态的知识,创作相关美术作品,促进综合素养提升。

  这种大单元作业设计,突破了单课教学局限,让学生在连贯深入的学习中,发展美术核心素养,提升综合能力 ,真正实现美术教育的育人价值。

  蒲平凡老师:

  我结合《核心素养导向的美术大单元作业设计案例》一书的理论指导,以小学美术课程《剪团花》为例,分享如何通过大单元作业设计,在传统剪纸艺术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核心理念:从“剪一张纸”到“育一种素养”传统剪纸教学中,学生往往停留在模仿教师技法、完成单一作品的层面。而本书启发我们,大单元设计应指向核心素养的培育:

  文化理解:通过团花剪纸,理解其背后的民俗文化、吉祥寓意;

  图像识读:观察传统纹样的对称规律、造型特点;

  创意实践:将传统纹样与现代生活结合,创新表达;

  审美判断:感受剪纸的形式美与文化美。

  技法学习:从单折到多折团花,分层次练习;

  可根据实际学情调整任务难度,如低年级侧重纹样组合,高年级侧重主题创作; 结合地域文化,民俗风情,自然景观,可拓展“本土非遗剪纸”的对比学习。

  “一剪一纸,千变万化;一方团花,万象乾坤。”通过《剪团花》大单元设计,我们不仅教会学生剪出一张纸,更让他们看见传统文化的美,体验创造的乐趣,传递情感的温度。

  李大亮老师:

  立足本土 以美育人—大单元美术作业设计与家乡文化融合的实践感悟

  在深入研读《核心素养导向的美术大单元作业设计案例》后,我对美术教学中融入家乡本土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美术教育不应局限于技法传授,而应成为学生认识家乡、热爱家乡的文化载体。以六年级下册"小小旅行家"单元为例,我尝试将本土文化元素系统融入教学:课前布置"寻访家乡地标"的观察作业,让学生用手机拍摄记录;课中引导学生分析家乡建筑特色、自然风貌中蕴含的文化符号;最后以"我为家乡代言"为主题创作系列作品。这种教学设计使学生在艺术表现中自然建立起与家乡的情感联结,用画笔让更多人了解家乡的美。

  三、共识与展望:以研促教,向美而行

  通过研讨,教师们达成以下共识:

  目标统整:大单元设计需以核心素养为轴心,统整知识、技能与情感目标。

  学生立场:作业设计应从学生生活实际经验出发,如通过“寻找春天的足迹”“汉阴一日游”等主题激发创作动机。

  教研深化:未来将结合校本课程开发特色单元,如“走进自然”“安全与规则”“本土建筑”等主题,并建立跨学科合作机制。

  活动最后,教务处副主任卢梦老师总结道:本次共读不是终点,而是教学改革的起点。我们将建立'阅读-实践-反思'常态化机制,持续深化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变革。"

  书香致远,墨卷至恒。美术组将以此次共读活动为契机,继续以共读、共研、共践的方式,持续探索"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教学新样态,让核心素养在美术课堂真实生长!

  (通讯员:侯晓琴、翁莎)

查看更多: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