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高新区第六小学党支部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为指引,立足“红色领航·立德树人”主线,创新构建“党建+五育”融合育人工程。通过党组织统筹德育铸魂、智育提质、体育固本、美育润心、劳动赋能五大行动,形成“全要素融入、全过程协同”的育人新格局,为培养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供实践样本。
1.构建三级德育网络。党支部牵头成立德育小组,党员教师任班主任骨干,每月召开50余人研讨会,形成20余校本案例。创新“自治+红色教育”模式,组建百人自治团队,每日10项巡查,规范率达98%。实施“日查周评月公示”,评30文明班级,仪表规范率95%。
2.深化价值观培育。开发《红色基因传承》等10门课程,构建“学科渗透+专题教育+实践体验”体系。开展20场传统节日活动、800小时社区服务、覆盖60%学生红色研学。每两周1课时心理教育,帮扶30留守儿童,举办44场家校活动,推动价值观从认知到践行。
1.规范课程实施。党支部监督开足10门必修课,月度公示课时,课程实施率100%。设“双减”党员岗,制定作业减负30%方案,配套手机睡眠管理,实现精细化管理。
2.构建三课堂体系。推出30+党员教师精品课,设25社团覆盖1200人,年组织800人次社会实践。课后服务“基础托管+特色课程”模式,市科技竞赛获一、二等奖8项。
3.建立教学督导闭环。学期解决500+课堂问题,2024招生扩10%,控辍率100%。党建引领下,U12男篮获市亚军、男足夺冠,艺术社团获奖12项,实现智育与全面发展双促进。
专业化体育师资保障。党支部配齐8名专职体育教师,年均培训12次,配备200余套标准器材,落实每周4课时体育课,学生体质达标率92%。党员教师组建校园运动队,市运会屡获佳绩,形成“教会、勤练、常赛”教学模式。
特色化运动品牌建设。构建“课堂+社团+竞赛”体系,开发篮球足球校本课程,举办运动会、联赛等8场赛事,形成“人人参与”体育文化,践行“健康第一”理念。
1.依托党支部统筹开设多门艺术课程,95%学生掌握1-2项艺术技能,构建“四位一体”模式,年均举办8场校级艺术展演,2024年获评“市级艺术特色学校”。
2.结合红色文化开展特色活动,将美育与德育融合,让学生在艺术实践中厚植家国情怀,培育审美情趣。
1.规范劳动课程设置。落实每周1课时劳动课,每学期组织1次社会实践,举办12场技能赛,参与率100%。
2.完善劳动评价体系。建立多元评价机制,将劳动素养纳入综合素质评价,引导学生尊重劳动、热爱劳动,形成“以劳树德、以劳增智”育人风尚。
实施“党员教师双培养”工程,30名党员骨干结对64名新教师,通过“五课”活动提升教学能力。年均开展校本培训10期、专家讲座5场,500余人次参与,获市级教学奖20余项,党员教师在课改、科研中发挥先锋作用,形成“一个党员一面旗帜”示范效应。
学生思想道德素养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知晓率100%,实践转化率增40%;学业质量提高,作业满意度92%,睡眠达标率增35%;体质、艺术、劳动等指标超市级水平,竞赛获奖200余人次,“五育并举”成效显著。
党员教师牵头完成12项市级课题,开发20+校本课程,推动全员教研教改,形成“党建引领-骨干示范-全员提升”机制,师资本科率达95%,市级骨干教师占比30%。
学校品牌影响力增强。通过“红色领航・立德树人”活动,学校获得家长和社会认可,知名度和美誉度提升,成为区域内有影响力的优质学校。
党的领导须贯穿教育教学全程,以党组织统筹规划、党员教师示范引领确保“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目标落实,是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根本保证。
破除学科壁垒与环节分割,构建“三同”融合机制,实现五育互融渗透,形成1+1>2协同效应。
通过课程创新、评价改革与实践突破,破除“唯分数”倾向,构建新时代育人模式。发挥红色文化、地域资源价值,打造校本育人品牌。
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网络,通过家长学校、社区共建等机制,拓展教育场域,营造全员全程育人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