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汉滨初级中学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五育并举”,确定了“立足课堂提质增效,多措并举服务学生”的工作目标,统筹谋划,系统设计,通过优质的课堂教学、科学的课后作业、个性的课后服务、紧密的家校沟通四个维度,扎实推进“双减”及“五项管理”工作落地、落实、落细,奏响了学生多元发展的协奏曲。
构建优质课堂,筑牢教学质量的主阵地
减负关键在于增效,增效的目的在于提质。只有让学生在学校内学足学好,才能杜绝家长送孩子参加校外培训的动机。而“增效提质”关键在课堂,为抓住课堂教学提质增效这个“牛鼻子”,该校从立体化集体备课、体系化课堂改革、多元化听课评课的“三化”角度,吹响向课堂要质量的号角。
立体化集体备课。今年,在坚持原来备课组制度的基础上,开展“一备一说一评”活动,提高集体备课的效益。“一备”是发挥骨干名师的核心引领作用,成立骨干教师备课组,利用周末时间对下周所教内容进行研讨,对下周所学内容教学重难点的突破、教学活动的组织、板书设计、作业设计等核心环节提出意见和方案;“一说”是指其他成员学习备课组成果,并按照修订后建议案进行再备课和实施教学,同时在周内集体备课时间进行说课;“一评”针对青年教师和新进教师,每周进行一次听评课活动。
体系化课堂改革。为进一步提升课堂效益,学校以课堂“教与学”的改革为立足点,以改革教师的教学方式与学生的学习方式为切入点,以减负增效,提高教学质量为着力点,以促进学生发展和教师发展为生长点,在课堂教学中努力实践、探索师生用心互动、共同发展的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的变革。学校逐渐构成了一套适合校情学情的课堂教学模式,即“探、展、导、练、理”教学模式。“探、展、导、练、理”课堂教学模式改变了教师大量讲解的倾向,强化了活动设计和问题导向,突出了学生主体参与,师生共同参与课堂建构,共享探究过程,让学习真实发生,让学生学会学习。
多元化听课评课。为保证集体备课成果运用和课堂改革纵深发展,学校认真落实四个层次的听评课活动:校级领导推门听课,深入了解课堂教学情况,并对老师课堂常规进行抽查,对教学进行指导。每月组织一次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的示范课,通过示范课来引领其他教师积极推进课堂改革,提升教学质量。教研组、备课组组织的每两周一次主题听评课,相互交流,共同提升。为期三周的新调入、新入职教师的汇报课,帮助这些老师迅速适应、站稳讲台。五是九年级“扎实推进双减,聚焦课堂质量”听评课活动。以听评课活动促教师课堂教学水平的整体提高,从而缩小教学质量的差距,以达到共同进步、共同提高、减负增效的目的,让每一个教师的成长,去引领更优质的教学,去保证更优质的课堂。
优化作业设计,抓住减负增效的着力点
优化作业设计要抓住减负增效这个着力点,以切实减轻过重作业负担为宗旨,以提高作业效能为目标,对作业设计进行管理和优化。为此,开学以来,汉滨初中总结了优化作业设计的“四制”做法:
实施作业统筹负责制。学校抽调骨干教师专门负责作业优化设计,拿出下一周所学内容的作业清单,分层分类布置作业。作业布置要少而精,重在巩固重点、突破难点。对不同类型的学生作业内容、时长提出刚性要求和弹性要求,引导学生自我学习、自我成长、个性化发展。作业布置由备课组长负责统一布置,班主任进行统筹,只能有集体行为,不能有个人行为。这一做法的重点是分层分类,各学科作业设计小组进行了充分的调研,征求学科教师、学生,包括家长的意见,形成的第一轮作业清单正在实施中,小组成员同时也在跟进调研,随时准备做好调整。
实施作业教师下水制。凡是要求学生做的作业,教师必须先做一遍,让教师在试做过程中了解作业的难易程度、所需时间、容易出错的地方和适宜的学生群体,确保作业科学、合理、精准、高效,作业难度与课程标准要求一致且数量适当。这是作业设计小组对组员提出的要求,也是学校对所有学科老师提出的要求。作业完成之后,要求每个教师做到“三思考”:思考效果,思考问题,思考改进,以期后期作业布置的持续完善。
实施作业优化整合制。为解决学生作业负担较重这一问题,汉滨初中建立了作业周报备制,由级组长协调,召开级组作业布置协调会,分配每周各个学科作业布置的时间,再由班主任根据班级实际统筹每天作业布置的时间和数量,确保每天作业的时量。同时,提倡弹性作业、探究性作业和项目化学习,解决各学科作业针对性的问题。
实施作业监控反馈制。每班挑选5名成绩中等、责任心强的同学组成学校“作业调查员”,统计每科作业种类和数量,调查作业完成时间。并成立由年级主任、班主任、家长代表、学生代表组成的作业监管委员会,每月进行一次家长调查问卷和学生座谈,及时反馈存在问题,及时整改到位。开展优秀作业设计案例评选,组织经验交流。
聚焦课后服务,搭建个性发展的大平台
学校以“进行有温度教育”为出发点,深入开展课后服务。开启“5+1+X”课后服务模式,其中“1”是课后1小时的基本服务,包括指导完成作业、对学困生进行个别辅导与答疑;“X”是课后1小时的拓展服务,包括音乐、美术、体育、劳动、综合实践等兴趣特长类课程、阅读课程、审美鉴赏课程。
完善服务体系,满足学生需求。优化整合学生辅导时间,利用课后服务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认真完成作业。研究分层指导的方式方法,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进行辅导和答疑,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拓展学习空间。参与课后服务学生将书面作业基本在校内完成,服务教师有效组织作业小组帮扶、作业微课讲解、作业经验分享等新举措,及时对作业进行批改和反馈。
丰富服务内容,促进学生发展。学校从人文素养、科学素养、健康素养、艺术素养等维度积极探索,建立以作业辅导、课外阅读、特色社团为主要内容的“1+N”课后服务体系。开展丰富多彩的艺术、体育、科技、劳动、阅读等社团活动,结合主题式综合活动、项目化学习和学校办学特色等设计服务内容,最大程度地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目前学校开设课外拓展课程3个,特色社团5个,一般社团38个,常态化综合实践活动4项,全体学生都能在学校时间内参加不同的拓展课程和社团。其中,话剧社、合唱团、篮球、足球、国画、版画、小记者等社团和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已成为学校的亮点,成绩斐然。
周五下午的社团活动课是同学们的最爱。操场上,拳击散打、足球、篮球、气排球、田径等社团的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尽情释放青春的活力。大礼堂内,合唱社团的同学们正在轻吟浅唱,舞蹈社团的孩子们手拿斗笠翩翩起舞。教室里,科技小制作社团的同学们在王晓安老师的指导下正在制作航模,他们的桌上摆着自己搭建的木筷拱桥,小小拱桥可以承重50公斤,不禁令人咋舌。生物社团的同学们正在通过显微镜观察标本;小花蕾话剧社的学生正在排练古装话剧《屈原》和《苏东坡》等剧作;播音主持、国学朗诵,围棋、桥牌、摄影、版画、国画、素描等每一个社团的师生都非常认真投入,很多同学在社团里找到了自信和快乐。
创新服务形式,挖掘学生潜能。课后服务是个大课堂,也是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平台。近年来,汉滨初中坚持拓展课外大课堂,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充分整合优质资源,在校内、校外开展多种形式的德育、体育、文化、艺术和科技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就近到烈士陵园、牛蹄岭战役遗址公园、图书馆、科技馆、博物馆、劳动实践基地、德育教育基地等场馆,开展参观、学习、训练、体验等活动,多方面培养学生的素质和潜能,落实立德树人,促进学生综合素养提升,减轻学生学业负担,满足学生发展的需求。后一步,学校将逐渐发展成特色课程,以期这一工作的深入展开。
强化后勤保障,暖心服务到位。本学期,学校响应“双减”政策,开展课后服务以后,学校工会为解决青年教师的后顾之忧,专门聘请了两名工作人员,照顾托管学校教师子女,同时学校餐厅也尽力搞好教工伙食,这些暖心服务都为助力“双减”落地起到了不可低估的支撑作用。
强化家校合作,共建减负增效的主桥梁
“双减”工作学校承担主体责任,但工作的落地、落实、落细离不开家长的理解支持。汉滨初级中学注重与家长合作,形成育人合力,引领孩子健康成长。
举办家长课堂,统一思想理念。学校及时通过家长会、家长学校、家长委员会、专题讲座等多种形式,向家长介绍学校贯彻落实的双减工作方案和具体措施,学校不单分级组定期召开家长会,政教处还多次召开“家校共育 为青春护航”系列讲座,家校通力合作形成强大的教育合力,助力孩子成长,为孩子的青春护航。
加强有效陪伴,注重习惯培养。“双减”政策落地后,孩子在家自主活动时间相对宽裕。学校成立家委会和家长学校,定期和不定期举行家长培训,开展线上线下交流,提升家长的教育素养。
做好榜样引领,达成双减共识。学校引导家长成为孩子眼中的榜样。校团委、政教处、学生会定期组织“我的好爸好妈”等系列活动,多种形式的宣传家庭教育的典型。
下一步,汉滨初中将持续以“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减轻学生负担”为目标,以“抓好作业管理和设计,提升课后服务品质”为抓手,以“服务社会、服务家长、服务学生”为宗旨,进一步推进“双减”工作走深走实,积极构建教育良好生态,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真正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全东 陈静华 李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