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磕磕绊绊背诗的声音从小玲嘴里发出来。她是一个有听力障碍、吐字不清、言语表达不流畅的特殊孩子,因为她的特殊原因,只能待在家里,而无法接受学校教育。
得知小玲的情况后,学校十分重视,在政教主任王成勇同志和教务主任柯贤仕同志的组织下,制定了详细的送教上门方案,由校领导带头,每月至少送教两次,这已经成为学校的常规工作,确保我们的教育“一个都不能少”。
第一次去小玲家,我们尝试着和她交流、逗她玩时,她始终无动于衷,独自在那里自娱自乐,但我们并没有放弃,反而更加有耐心的和她交流,渐渐地让小玲感受到老师对她的关心,愿意坐下来拿起笔和本子学习。可面对着不会写字、言语表达不流畅的小玲,难免会有几分心疼和无奈。
“那就从‘一’开始教”,为了让小玲可以学习一些知识,王主任这样说到。在教小玲的过程中,没有教具我们就自带教具,没有条件我们就创造条件,一笔一划的教她写字,一字一句的教她说话。在一次又一次的教她写字后,小玲终于学会了写自己的名字,那一刻,我们开心极了。慢慢的,小玲也会写几首简单的古诗,她的进步也让我们明白了送教的意义之所在。
“老师,你们下次什么时候来?”看着她那一双对知识充满渴求的双眸,我们多么希望她能够坐在明亮的教室里,能够追逐在美丽的校园里。
寒来暑往,春去秋来,送教上门的路,我们走了一遍又一遍,我们目睹了特殊孩子的不幸与艰辛,见证了折翼天使的不屈与抗争。这一路,有艰辛的收获、有心痛的感动。但作为普通的送教老师,我们坚信,每一个生命都有价值,残缺的花朵也终有绽放的一天。
(汪付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