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最根本的扶贫,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最重要的途径,平梁镇中心小学在深入推进教育扶贫工作中,紧紧围绕“控辍保学、结对帮扶、精准资助”定向发力,实现“一个都不少、人人有学上、人人上好学、人人能出彩”的目标。
建章立制,职责明确。成立教育扶贫工作领导小组(控辍保学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各自职责,积极落实“双向七长制”,校长与师长层层签订“控辍保学”责任书,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建立新生入学通知制度、辍学报告制度、辍学劝返制度、辍学责任追究制度等4个制度,保障适龄儿童全部入学。
核准信息,建立台账。为保证在适龄儿童人口数据上不漏一人,保证每个适龄儿童的就读信息准确无误。一是利用派出所、计生站、村委会提供的适龄儿童信息,全体教师再利用双休、寒暑假包片大家访的形式走村入户,再逐一核实完善适龄儿童、少年人口数和就读信息。二是把每年的九月和三月定为“控辍保学”大核查月,核查新学期在校生与上学期在校学生的流动变化情况,通过电话、QQ、微信、走访等多种形式和途径再核查在外校就读的流动变化情况。三是针对学期初快速比对而出现的不太可靠的就读信息,充分利用全国中小学生学籍系统,查证就读是否属实,对于未建立学籍县外就读学生,尽力联系监护人让就读学校出示能证明就读的印证资料。四是规范学籍管理,严格执行转学、休学审批程序,定期核对完善学籍信息,做到人籍一致。
帮困扶差,精准施策。学校认真落实了教育扶贫“三个一”工作,即“一户一卡、一生一策、一教一帮或一教多帮”。学校认真梳理核对贫困家庭在校生,而这些孩子由于家庭原因或多或少在学习、生活、心理、思想等方面存在不足地方,更需要教师的关爱、理解和帮助。学校决定对这些孩子实施“学习优先辅导、生活优先照顾、活动优先安排、资助优先保障”四个优先,确保教育扶贫“一个都不少、人人有学上、人人上好学、人人能出彩”的目标。安排组织,教师分片走访、联系村组干部结合孩子在校情况,建立一户一卡,根据孩子及家庭情况确定帮扶策略,制定帮扶计划。各帮扶教师根据具体帮扶对象实施针对性帮扶,有的孩子心理欠阳光的则进行心理开导;有的学业有困难的则进行学业辅导;有的思想有顾虑的则进行心灵交往沟通;有的生活有困难的则在力所能及的条件下为学生赠送书籍、文具、衣物等。广泛开展“亲情视屏、亲情书信、爱心结对、集体生日”等活动,通过活动增进了学生与家人的亲情感,感受到集体生活的温暖和关怀,为孩子的感恩教育奠定了基础。记载帮扶过程,记录孩子进步、成长经历,展示帮扶效果,积极搭建展示平台,评价孩子的进步和成长,增强孩子的自信,激发孩子的特长和潜能,培养孩子勤奋、上进的意志品质,为孩子人生奠定基础。
送教上门,不漏一人。针对学区内不便到阳光学校就读的残疾儿童,学校选派富有“博大胸怀、经验丰富”的教师担任送教上门服务工作。每月送教2次,每次不少于2小时,送教教师根据服务对象情况,拟定教材,确定内容,编排教学计划和课时计划,并对学生学习作品或效果进行评价,保证了一个都不少,每个适龄儿童都有受教育的机会。
规范管理,精准资助。学校在资助过程中做到了识别对象精准,操作程序规范,台账建立、管理规范。做到了学区内没有一个孩子因贫困而失学。
改善环境,创造乐园。干净、整洁的教室,100兆光纤开通的计算机室,温馨的儿童成长家园,安静、藏书颇多的图书阅览室……。塑胶、人工草皮的操场。营养均衡、美味可口的早、午餐。有空调、24小时热水的学生宿舍,绿荫小道,读书长廊……,通过教育强县的创建,学校已经成为学生学习、生活的最好场所。
强化师资,爱生如子。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常抓不懈,打造“用爱陪伴孩子成长”主题教育文化,创新教师管理办法,变“学校人”为“集团人”,制定《平梁教育集团教师管理办法》,加强集团内优质教育资源的统筹安排,实现集团内优质教育资源共享,让优质教育资源惠及更多学生。制定《绩效奖励考核办法》,考核办法体现全员、全方位考核,考核办法坚持以德为先,注重实绩,多劳多得,优绩优酬,充分调动广大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
特色课程,成就孩子。为了成就每个孩子,坚持以人的多元发展、全面发展为基本的价值取向,以国家课程校本话实施为基本途径,将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整合成一个高效的学校课程体系,从而满足学生多元化选择和个性化需求。
平梁镇中心小学在教育扶贫工作中,积极探索工作措施,努力改进工作方法,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新时代的工作要求还相差甚远,将进一步开拓、创新工作思路,力争把教育扶贫工作做得更好。 (刘青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