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合阳县路井镇孟庄九年制学校教师张劲宝
张劲宝,男,汉族,1988年2月生,陕西师范大学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毕业,大学本科学历,现任合阳县孟庄九年制学校通讯员与小学部理科组教研组长等。
他曾参加由“共青团中央”主管、“中国青年网”主办、“西部计划”志愿者承办的《西望》杂志社,并通力合作编写了《西望·四川西部计划十周年》与《西望·四川西部计划十一周年》纪念专刊。被“陕西省文明办”、“共青团陕西省委”、“陕西省青年联合会”授予“我们身边的陕西好青年(志愿奉献类)”荣誉称号;被“共青团陕西省委”、“陕西省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项目管理办公室”授予“陕西省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杰出志愿者”荣誉称号等。
他,身虽残,志更坚;敢拼搏、乐奉献;无惧困难、永不言败。他在日记中写道:“身体的残疾虽无法选择,但行善却是可以选择。我们应以绵薄之力去服务社会,做出贡献而不求回报。这一切只缘于心中那份坚定而执着的信念:“伟大源于平凡,成功基于小事”。
支教生活 砥砺青春
为实现自己的支教梦想,2011年7月31日,他来到了“子洲县师家坪创新实验小学”,成为一名真正的志愿者。三年的支教生活中,他克服一切困难(一只手洗衣、做饭、挑水等),只因他坚信“办法总比困难多”。几年间,苦乐交至,喜忧参半,在这里他找到了自己的价值取向。
半学期的辛勤耕作,焦急而又耐心的他终于迎来了期中考试,面对成绩——51名学生的班级,竟然只有9人及格,始料未及,当头棒喝的成绩令他痛定思痛,不是所有的辛勤都能收获希望。压力如何转动力,是成绩给他沉痛的思考,在精心分析之后,他调整了教学方向。首先,认真分析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因人而异,制定适合每个学生的策略,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其次,将学生按优困实行分组,以优带困,缩小差距,使差异性原则在此得到充分体现;再次,对每一个学生的点滴进步都给予适时肯定,使每个学生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真正做到从成功走向成功;最后,发挥家长的监督和激励作用,杜绝每个学生在家与在校两面性滋生的土壤,从而使每个学生在每个环节中都能做更优秀的自己。经过一年的努力,终于苦尽甘来,51名学生有两个满分,而不及格的人数只剩下几个人了。其后第二年,他带三年级数学,55名学生(特教生2名,后进生多名),刚带上成绩不是很好,但在他因材施教、以优帮困、适时激励、家长监督的方法努力下,班级成绩突飞猛进(班级满分十多人,90分以上40多人,平均成绩90多分),他用他的努力获得了领导的肯定,同事的佩服,家长的认可。
爱的不必说,说的不如做,爱像那烛火,送光又送热。是的,他正是用自己的做法诠释了人间的这种大爱。工作中遇到难题,有经验丰富的老同志热心指导,过节孤独时,有热心的同事送来喷香的饺子;假期返家时,有孩子惜别的泪水;唯母亲摔伤时,有无法悉心照顾的遗憾……
支教几年来,他始终奉行“学为人师 行为世范”的信条,舍小家为大家,“自古忠孝难两全”在他身上是最好的写照,这种情怀,使他在青春的砥砺中成长起来,为今后的教学生涯奠定了最坚实的基础。
教育三扶 春风化雨
教育扶贫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需要持续发力,精准发力,切实让每一个孩子享受教育公平。面对教育三扶,张老师毅然请命,在精心学习并认真领悟县局“教育三扶”会议精神后,他立刻制定出自己详细的扶贫计划。对于帮扶学生严格做到“每天一次精心的课程辅导”、“每周一次深刻的励志教育活动”、“每月一次浓厚的兴趣培养”、“每学期一次特别的生活资助”。本着“不让一个生活上有困难的学生失学,不让一个思想上有困难的学生落伍,不让一个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掉队”的准则在扶贫道路上开始实现自己的梦想。
他帮扶了三名学生,其中的一个学生有着很强的厌学情绪——在校内好动并时常破坏课堂纪律,学习任务总是拖拖拉拉,作业马虎、潦草,爱讲悄悄话;在家里,钻父母忙农活的空子,不完成作业。久而久之成为学困生,了解到这些情况后,张老师对症下药:首先给她结好“对子”,让雷欣怡帮助她学习,张老师适时点拨,渐渐地转变学习态度。其次在课堂中,张老师找准时机就“逼”她回答问题,而且问题是螺旋上升的,并适时表扬她,让孩子有成功的体验,从而树立自信。再次,在作业上“逼”她,使她的懒惰之心消于无形……终于,孩子课堂发言更积极了,思想集中了,而且,不会的问题会及时问老师和同学…… 种种迹象表明她已进入好学生的状态。
爱心家访 点燃希望
为了进一步推进脱贫攻坚工作,学校于开学前两天安排了“教育三扶进千家,实地家访送温暖”活动。张老师被分派到路井镇孟庄村开展家访工作。在对李浩鑫等11名同学进行家访时,其中李浩鑫的家庭给他的印象最为深刻。这个特殊的家庭,住房特殊:几十年前的厦房,因为没有经济收入无法维修;人口结构特殊:家里有五口人,奶奶套袋时不慎摔伤,无劳动力,爸爸自小体弱多病造成驼背,干不了重活、挣不来钱。妈妈因为……只能干一些简单农活,两个孩子一个四年级,一个一年级,看着叫人揪心!特殊的人口结构加上霜冻、冰雹等造成地里入不敷出,唯一的财源就是院落中的几只羊,生活举步维艰,铁人见此亦会落泪,更别说张老师……谈及孩子在学校里的表现:基础较差、贪玩,上课魂不守舍,下课精神焕发等等,诚恳地希望家长与学校配合,共同促孩子进步,家长表示也十分愿意与老师配合,但也说出了自己的困难:平时非常忙,农活较多,既要给果树打药,又要除草等等,回到家中早就困了,这就意味着没有时间照顾孩子,但他一定抽时间管孩子……望着家长带着歉意又满怀期待的目光,张老师立即把李浩鑫叫到跟前,翻开学生作业,当发现错误,当面讲解,并适时举一两个例子,帮学生理解,直到弄懂为止,在一旁的家长都感动了……回到学校张老师结合李浩鑫各方面实际情况,重新制定计划……课后一有时间就去询问孩子课堂掌握情况,对于孩子有困惑的地方及时讲解。在生活中给孩子资助各种书籍等,让孩子感受老师无私的爱。在学习第三单元有关“角”的这方面内容,李浩鑫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错误,张老师对症下药,利用课余时间在办公室一对一耐心讲解,通过变换方法,降低坡度,层层加码,多做练习等方式。终于帮孩子扫除了障碍,掌握了新知。每天放学后,针对该生情况,张老师会及时电话告知家长,如何在家管孩子的作业,真正让家长学会发挥作用,既管好了孩子,也让家长学会怎样管孩子,一举几得,事半功倍。美好的收获总是在辛勤的耕耘之后才会有的,虽然取得了成绩,但张老师明白自己的担子还很重,教育之路,任重而道远……
呵护童心 让爱生根
2017年秋季开学,张劲宝因工作优秀,担任四年级的数学教学工作兼班主任并负责小学理科组工作。开学初,作为班主任的他严格执行学校扶贫办公室制定的《关于做好2017建档立卡学生的统计核查工作》细则,明确工作步骤及相关注意事项,积极联系每一个建档立卡贫困户,核实建档立卡学生基本信息,并对相关信息进行一一核对,确保所填数据准确无误。
班里有一个小女孩属于建档立卡贫困残疾学生,小时候因为一场意外而导致了智力受挫,课间总是调皮捣蛋的敲敲这个脑袋……总是会给张老师带来意想不到的无奈,但作为老师的他并没有责骂孩子,而是耐心地去教导:孩子写的字虽然扭曲,他总会找出其中好的字竖起大拇指并给孩子一个大大的“棒”字,经过半学期的努力,孩子不但会写自己的名字而且还会背诵简单的古诗词……学生们常说:“在学习中,张老师是我们的好老师,而在生活中,他是我们的好朋友……”在献出爱心的同时,得到的是帮助他人的满足和幸福,得到的是无限的快乐与感动。
同时他也遇到过很多“麻烦”,孩子们有时的玩闹不听话也让他红过脸。但他认为孩子们美丽又脆弱的梦是孩子们柔嫩心灵的化身,作为老师不应轻易打破他们的梦。张老师说:“我所经历的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我觉得只有蹲下来用平视的目光、用对等的语言,我们才能获得与孩子们真正交流的机会,我们才会真正明白孩子心中的梦想,并努力地保护这些美好的梦”,因而在孩子的心灵中,张老师早已让那份无私的爱根植于他们心中,时间会让她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经风雨,见彩虹;撒爱心,为花朵。这一切,都只缘于张老师对每一个学生的爱心。正是这份爱,使他成为花朵们爱的守护天使,使他多次荣获县校级“先进工作者”、“模范班主任”等荣誉称号,他的事迹被“中国青年网”、“陕西省教育厅”、“渭南市教育局”、“合阳县教育局”、“中国基层网”、“西部网”、“三秦都市报”、“中国网”等多家媒体转发与报道。2016年12月他的事迹入选共青团陕西省委《当代青年》之“好青年专刊”,2017年1月荣获“感动陕西教育人物”荣誉称号,2018年1月荣获陕西教育系统“我身边的好典型之季度好老师”、2018年3月荣获合阳县教育系统“2017年度脱贫攻坚”优秀三扶教师等荣誉称号。我们有更充分的理由相信,爱是一切力量的源泉,让我们共同携手,用爱去哺育祖国的下一代吧!(王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