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
首页 > 市县教育 > 正文

沐浴英才 德润安康

[2020-11-22 20:00:42] 来源: 编辑:沐沐 点击量:
评论 点击收藏
导读:德者,才之帅。近年来,安康市以巩固提升“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先进单位”成果为契机,深入贯彻落实《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有关精神,大胆探索,创新载体,以实施“学校、家庭、社会融合育德、思政学科与其它学科融合育德、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融合育德和全员育德、全科育德、全程育德”的“三重融合、三全育德”德育创新行动为主线,着力构建中小幼一体化“五育”并举新格局,取得了显著成效。

 ——安康创新机制推进中小学德育工作 

       德者,才之帅。近年来,安康市以巩固提升“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先进单位”成果为契机,深入贯彻落实《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有关精神,大胆探索,创新载体,以实施“学校、家庭、社会融合育德、思政学科与其它学科融合育德、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融合育德和全员育德、全科育德、全程育德”的“三重融合、三全育德”德育创新行动为主线,着力构建中小幼一体化“五育”并举新格局,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把准风向标,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

       (一)提高站位抓整体推进。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全省教育大会精神,突出党管教育、党管思想意识形态,贯彻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秉承德育为先,落实“五育”并举教育目标,统筹抓实抓细中小学“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生态文明教育、劳动教育”,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真正让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地生根。

       (二)顶层设计抓制度建设。市委、市政府先后出台《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实施方案》《关于深化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实施意见》《关于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十项措施》等指导性文件,为新时代学校德育工作改革发展和全面聚焦立德树人、强化思想道德教育、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指明了方向和路径。市教体局成立德育工作办公室,出台《中小学德工作实施方案》和《德育工作目标责任清单》,健全德育工作研究、经费投入、课程课时保障机制,形成了德育工作有目标、有措施、可量化、可考核的工作体系,为扎实推进全市德育工作奠定了基础。

       (三)选树典型抓示范引领。按照抓点示范、点面结合、标杆引领、整体推进的思路,制定“立德树人实验基地、示范校”培育规划,全面推进“立德树人实验基地”实验校、基地校建设,三年来,命名县级以上“立德树人优秀学校”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先进单位”106个。同时建立市、县、校三级德育研究体系,相应设置“德育研究中心”“德育研究室”“德育教研组”,为推进德育工作培树典型、示范引领。

       二、奏响主旋律,深化思政课堂教学改革

       (一)深化思政课改革创新。思想政治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市教体局党委坚持“党建+德育”为抓手,探索出以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为目标、综合能力为核心、人文素养为基础、身心健康为保障的育人新路径,指导各县区成立思政课改革研究室,实施“四好” 思政课创优行动,打造思政金品课,推行市、县、校三级“1+1”听思政课制度,通过观摩课、汇报课、送培到校等方式,对全市1600多名思政学科教师进行多层次多维度的“思政课大练兵”和实践研讨培训,提升思政课教师队伍专业化水平,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亲和力、针对性。培育县级以上思政课教学能手144人、陕西省中小学思政课教师教学标兵(骨干)17人。我市汉阴县率先启动思政课教学改革,探索出以“一统领、四融合、三结合”的“143”中小学思政课改革模式成效显著,被中央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秘书组《教育工作情况》刊登,同时被陕西省委宣传部、省委政研室评定入选陕西省《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创新案例》,成为全省基础教育思政改革入选的3个案例之一。

       (二)推动学科思政教学改革。用新的课程理念推行“学科知识+德育元素”的全学科教学改革,构建“处处育德”的育人阵地,转变教育观念,优化教育方式,建立了以“国家课程为主、地方课程为辅、校本课程为补充”的三级课程体系,挖掘三级课程中各学科的德育元素,建立各学科融德知识体系,有机融入到各门课程教学中。特别重视励志课程、班会课程、高中人生规划课程、阅读课程、民俗文化课程等课程的育人功能,通过构建一系列德育课程结构,探索知与行的统一,实现德育课程化、学科思政化、课程德育化目标。改革课堂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评价,注重对学生体育艺术和实践类课程的素养评价和实践操作评价,使学科思政更有意思、更有力量。各县校因地制宜,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育人模式,如汉滨区“汉调二黄进校园”、汉阴县中小学生劳动实践基地、石泉县的“德育微播报”、旬阳县的“君子教育”和“版画进校园”等,通过学科教学德育化、体育教学规范化、艺术教学生活化、劳动教育常态化,将五育并举落到实处,让学生从小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生活、学习和终身奋斗全过程,为学生全面终生发展奠定。

       三、下活先手棋,拓展实践育人载体空间

       (一)抓实劳动实践。以贯彻落实《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和《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精神,指导各县区把劳动教育纳入育德必修课,纳入学生劳动实践能力评价范畴,挖掘资源建立劳动教育实践基地,统筹各类资源,建立县级工农业实践教育基地、劳动实践教育基地 、红色文化教育基地共196个,通过家务劳动、校内劳动、校外劳动、公益性劳动等方式进行劳动实践,让“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落地生根。例如,平利县将蒋家坪茶园作为劳动教育基地、让学生亲自体验采茶、制茶、销售、沏茶等作为实践操作项目。汉阴县平梁中心小学建立“礼尚仓廪˙创客空间”劳动基地,让学生参与体验农耕文化和现代化农业生产技术,感受到劳动最光荣,以劳促德、以劳求生存的思想认识,最终达到“抓实以劳树德、落实以劳增智、夯实以劳强体、强化以劳育美”教育目的。

       (二)推广德育作业。坚持守正创新,实施课堂育德知识转化到实践作业,将汉阴县实施的“德育作业”育人经验在全市推广,通过“三段三层三类”模式找到了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的交汇点。“三段”即是把小学各年级分成三个教育段,低段侧重家庭美德教育,中段侧重个人品德养成,高段侧重社会公德培养”;“三层”即把“德育作业”分家庭、学校、社会三个层面。“三类”即把“德育作业”分为知识类、作品类、实践类,体现因人育德、分层育德,分类育德,把过去抽象的、空洞的、大水漫灌式的说教,变成了具体的、生动的、精准滴灌式的教育,注重了与学生家长的沟通和互动,让学生逐步形成了积极向上的道德品质。《小作业·大能量》被教育部评为优秀德育案例。

       (三)开展研学旅行。全面贯彻教育部等11部委《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精神,将学校“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育人深度融合,打造“行走的课堂”,全市各县区挖掘利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红色文化基地、农业生产基地、家训文化教育基地等各类资源,在全市构建国家级和省、市级研学旅行教育基地体系,累计建立市级以上研学旅行综合实践教育基地23个,通过研学旅行让广大中小学生在研学旅行中感受祖国大好河山、革命光荣历史、红色文化、农业生产文化和改革开放伟大成就,让学生学会动手动脑,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人做事,促进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意志坚强。

       (四)挖掘文化育人。优秀传统文化沉积的育人精髓,是培养学生家国情怀宝贵资源,全市各类学校广泛深入挖掘地域优秀德育文化特色。如:全市开展的“诚孝俭勤和”新民风进校园、优秀书法进校园、国学经典进校园成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育人重要载体;汉阴县的三沈文化、凤堰梯田的农耕文化、沈氏祠堂的家训文化、非遗文化皮影进校园、统战知识进校园等育人功能亮点纷呈;旬阳县的君子文化、博爱育人文化、日行一善、版画进校园成为该县德育教育品牌;宁陕县的红色文化、廉政文化特色鲜明;平利县的青少年法制教育基地、茶文化体现了润物无声教育效果;石泉县的金蚕文化、鬼谷子文化是激发学生爱国、爱家乡的精髓;白河县的“三苦精神文化”成为培养学生自力更生、追求美好生活的精神食粮;紫阳县的“用语文雅、举止优雅、品质儒雅、爱好高雅”的四雅“雅致文化”绽放异彩。通过地域文化熏陶,培养学生深厚的爱家乡爱祖国情怀,让坚定中国“文化自信”在青少年身上根深蒂固。

       四、打好组合拳,整合资源推进协同育人

       (一)建立多方联动育人机制。全市形成了党委统一领导、党政群团齐抓共管、教育部门组织协调,宣传、民政、公安、妇联、共青团、关工委各负其责,推进协同育人,构建校内外融合立体化育人课堂。市、县妇联牵头,教育部门全力配合,完善家庭教育制度,健全工作机制,建立家庭教育指导队伍,指导全市各级各类学校建立家长学校、留守儿童管护中心、家庭教育指导中心、心理咨询室,组建“安康家风馆”、“家庭教育基地”,开设“家庭教育大讲堂”,形成家庭教育全方位协同育人网络体系,通过建制度、强阵地、强队伍、搞活动抓家庭教育,开展儿童关爱、送温暖、贫困助学、心理健康教育、家校共育、家庭教育讲座等活动进校园,引领千家万户建设好家庭、培树好家风、涵养好家教。市县共青团、少先队组织充分发挥政治功能和组织优势,以党建带团队建设,构建起“思想引领、组织建设、工作协同、队伍建设、改革创新”的工作格局,实施组织建设、辅导力量、自主活动进社区的“三进”工作模式,使学校少先队活动得到延续、拓展,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感受生活,在体验中健康成长。如汉阴县在妇联和团县委指导下,成立心理发展中心,遵循学生身心发育和认知规律,将“积极心理学理论”健康教育贯穿教学全过程,帮助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心理品质,并建立“三级六部”家委会机制,做大做优协同育人同盟军。宁陕县创新建立“公安+学校+家长+社会”为主要内容的“四位一体”护学岗机制,有效破解了学校周边环境安全治理的难题,为学生创造了和谐稳定的成长环境。旬阳县的“党建+少队、少队+社区、少队+爱心联建、少队+社会体验”的实践模式,让学生快乐学习、快乐生活、快乐成长。

       (二)凝聚社会平台协同育人。德育是一项系统工程,社会因素发挥着重要作用,教育备受社会各界高度关注和支持,设立德育基金和爱心助学基金,开展扶贫济困、关爱留守儿童等,多方提供丰富课后服务育人场所,让学生参与阅读交流、观看电影、音乐欣赏、美术鉴赏、体育运动、劳动实践、拓展训练等综合服务项目。并注重发挥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领导干部、专家学者、五老(老干部、劳战士、老专家、老教师、老模范)到校做立志报告,激发孩子立志成才、立志爱国爱家乡的情怀。石泉县“六位一体”留守儿童教育关爱管护经验被教育部确定为“全国留守儿童教育关爱工作先进典型”,白河县乡村学校德育管理经验被教育部评为优秀德育案例。

       五、按下快进键,强化德育科研提质增效

       德育是新时代教育教学改革重要课题之一。近年来,全市中小学德育工作围绕如何培养人、怎么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目标,以“三重融合、三全育德”作为实施德育的重要途径,注重“教材、学生、教法”三大领域研究,探寻出新时代育人新方法、新路径。

       (一)注重学科融德研究。教育的本质就是塑造好学生精神风貌,给学生创新发展以灵魂。全市坚持以德育科研为引擎,深度激发学校德育工作内驱力,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德育教研工作的通知》等系列文件,构建市、县、校多层次多维度德育科研体系,注重学科融德、学生成长规律和传授方法的探究,编制《安康市中小学学科德育融合工作指南》,设计安康市中小学一体化德育实践活动课程体系,建立中小学思政学科优质教学资源库,组织全市各级各类教育单位和广大教师积极开展德育科研,促进学校德育工作内涵式发展,提升广大教师的育德意识和德育能力。三年来,市县校成立德育课题研究团队460个,全市形成了总课题、9个一级课题、215个二三级课题协同推进的德育课题研究体系。

       (二)注重学生成长规律探究。教育必须遵循人的成长规律和心智发育规律,根据不同年龄、不同学段设计德育内容,做到因材施教,避免拔苗助长。如,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索与研究,配备心理健康教师,实现由讲座、咨询、活动到数据处理、现象采集等,掌握学生对知识接受规律,用心呵护学生健康成长。

       (三)注重传授方法探究。转变教育观、优化教育方式,着力探究实施教材由单一向多元转变,课堂由教授向互动发展转变,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向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促进者转变,学生由被动接受向主动探究转变,教学手段由多媒体辅助教学向成为学生学习工具转变,评价制度由为选拔服务向为学生发展服务转变,由整齐划一向张扬学生个性转变,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主体,乐学、善学。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育人之本,在于立德铸魂。安康市围绕“三重融合 三全育德”为核心,全面加强中小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建立新时代落实立德树人有效机制,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奠定了基础,有效促进了学生的健康全面成长,提升了育人质量,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通讯员 冯友松 陈世理 林爱铭)

查看更多:

为您推荐